QUOTE:
原帖由 苏堤春晓 于 08-1-15 20:05 发表
那天,看到一则消息--------一位音乐爱好者,问一位职业的贝司演奏家,问他是不是喜欢音乐。这位演奏家回答说:“不喜欢。”
也难怪,我们作为听众欣赏音乐会,坐在下面听现成的------听到的是多个声部合成的效果。但是,单个的乐器分谱,有的就比较单调乏味。特别是象大贝司这样的低音乐器,通常作为乐队的低音基础,基本上没有旋律,主要以拨弦演奏低音为主。在巴洛克世代,甚至低音乐器的分谱都没有,只有一个原则上的通奏低音。
在我的记忆里,低音提琴比较有戏的段落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前半段乐队部分。老贝经过一生的苦难,百转千回,终于找到了《欢乐颂》的主题。这个主题的第一次呈示,就是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同声齐奏出现的。《欢乐颂》乐队主题经乐队的四次变奏,终于引入人声与乐队的《欢乐颂》......
但是,没有办法,不喜欢的事情也要做--------因为这也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谋生手段--------人总是要生活的。[ 本帖最后由 苏堤春晓 于 08-1-15 20:11 编辑 ]
那天,看到一则消息--------一位音乐爱好者,问一位职业的贝司演奏家,问他是不是喜欢音乐。这位演奏家回答说:“不喜欢。”
也难怪,我们作为听众欣赏音乐会,坐在下面听现成的------听到的是多个声部合成的效果。但是,单个的乐器分谱,有的就比较单调乏味。特别是象大贝司这样的低音乐器,通常作为乐队的低音基础,基本上没有旋律,主要以拨弦演奏低音为主。在巴洛克世代,甚至低音乐器的分谱都没有,只有一个原则上的通奏低音。
在我的记忆里,低音提琴比较有戏的段落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前半段乐队部分。老贝经过一生的苦难,百转千回,终于找到了《欢乐颂》的主题。这个主题的第一次呈示,就是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同声齐奏出现的。《欢乐颂》乐队主题经乐队的四次变奏,终于引入人声与乐队的《欢乐颂》......
但是,没有办法,不喜欢的事情也要做--------因为这也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谋生手段--------人总是要生活的。[ 本帖最后由 苏堤春晓 于 08-1-15 20:1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