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的败笔
秦王苻坚想吞并东晋,他问了很多最亲近的人,包括他的弟弟苻融,最宠爱的张夫人,最
喜欢的儿子,还有懂得天象的人,都不同意他的决定。
后来他又令他敬重的和尚道安,道安也说不必亲涉江、淮。
包括他的已故谋臣王猛,去世前也告诉他不要打东晋。
但是人想要做什么,那别人是劝不住的,尽管大家从方方面面都讲的很透彻,但还是不行
。结果秦王一意孤行,结果是惨败而归,从此一蹶不振。
有的时候看历史故事,觉的平时很贤明的人怎么就一下子这么糊涂,真的是古人所说的聪
明一世糊涂一时吗?还是冥冥中有定数,很难改变?
就象赵括出马,有三个人物轮番否定,向赵王劝谏,但是赵王就是听不進去。
蔺相如说赵括如胶柱鼓瑟,胶柱鼓瑟,就是瑟上调弦的地方用胶粘住了,不能见机行事。
他的父亲赵奢早就说过,赵括草率而轻浮,不能带兵打仗。
赵括母还具体的说为什么这个儿子不能将兵,儿子贪财。
你看反反复复都讲遍了,但赵王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结果赵国大败。
有时候,人是很难改变的。因为理智和感情始终是矛盾的,感情占了上风,就失去了理智
。
谁都想把事情做好,但是很多时候是事与愿违。
为什么会这样呢?
人的大脑只有10%左右的被开发利用,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封闭的,而觉悟的人就是大脑
就是开放的,所以说有智慧。
而真正影响人的理智的就是情绪和利益。
人陷入到一个事情中就很难自拔,就象秦王苻坚一心要吞并东晋,人家怎么分析也听不進
去,已经是不理智了。
就象赵王太想赢了,病急乱投医,人家说就怕赵括,他也里外不分就相信了。
我想这些惨败的事情也许就是给人留下一个教训,后人可以借鉴,就是做什么都不能掉以
轻心,一定要多听多看,不要被情绪左右,而是要理智的处理和解决问题。
赵王一意孤行,那就是四十万赵兵的死亡。
秦王不听劝告,那就是百万的军队损失七八十万。
有时候冲动的结果,就是一生的后悔。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世事艰难,哪有什么容易的,就算过个马路这么小的事情,还要眼观四路,小心翼翼,才
能出入平安。
如果要做更大的决定,没有反复的思考、理智的权衡那怎么能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