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已过,
这个春节也真正的划上句号。
祝大小朋友们开学快乐~

我在2018年的时候第一次听说香港保险,那个时候听说的是有钱人都去香港买保险,因为香港保险比内地便宜。


这真是一个看起来矛盾中又有合理性的话。


因为那个时候香港保险的便宜指的是香港的重疾险保费比内地的重疾险保费便宜,1000美金可以买到一个不错的保额,而内地如果是同样的保额可能需要1万元以上。

而有钱人的定义更像是因为经济比较富裕,所以信息来源更广阔,门路多,所以才会知道香港保险的优势,并且有实力去承担万一不靠谱的风险。

这是我觉得合理的地方。


之后香港保险就开始因为政策遇冷,加上疫情的封关,对内地人来说进入了休眠期。


同期,内地保险借助互联网大发展和保险中介行业强势崛起带动的行业内卷。开启了4.025%时代,并在3.5%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无数的老百姓在2019年至2024年之间从各个渠道了解到储蓄类保险,是银行存单和国债的平替。


但是当香港开关后,内地保险同期开启了下调利率的通道。从3.5%复利蜜月期很快进入3%的复利,然后又快速的下调到2.5%的复利,同时,监管又开始布局继续下调至2%。

2%的复利,你吹的天花乱坠,也无法能满足老百姓的诸多需求。

香港保险在2023年迎来了一个大爆发,内地人去香港买保险,交了590亿港币的首年保费。

这件事你说国家知道不知道呢?

当然知道,也当然没有反对。

央行行长潘功胜也提出要大幅提高外汇储备在香港的资产配置。

2024年前三季度,内地访客去香港投保了466亿港币的保单,第四季度尚未公布,但是只多不少,预计会成为香港历史第二。


于是,很多人开始思考,香港保险,适合谁?


这个时候,很多专家学者出来发表看法,

有的说,人在哪里,钱在哪里,

这个说辞很快就不攻自破,因为香港的银行为了方便内地人使用,已经不断的提高了香港卡在内地微信或支付宝上的使用额度,用微信绑定香港卡可以在内地实现衣食住行的全面消费。



前不久,国家外汇局、金管局等5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领域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意见》,文件提出了20条政策措施,包括允许个人跨境购买境外金融服务、与外国投资投资相关的所有转移自由汇入汇出等。



有的人说,香港保险,分红是不确定的。


是的,香港保险主要靠的就是分红,但是香港保险业的信用系数远远高于内地保险市场,在履行分红的实际表现上,过往战绩可查,公开透明,主流保险公司多为跨国超大型险企,分红表现可圈可点,在保证本金的基础上,预期回报是公认的领先于内地。



最后,有的人说,香港保险只适合于有钱人。


有钱人投资100万,20年翻了三倍。

我们投资10万,20年翻了三倍。我们的钱就不是钱么?


我个人真的最讨厌的就是这一建议。

私行的客户可以被主动推荐香港保险,

我们就没有资格去了解么?

这是什么道理?


如果一个东西值得,而门槛又可以接受,我们为什么不去考虑一下?



香港分红保险的保费门槛,最低只需要1万元人民币/年。

而去一趟香港的成本,在旅游淡季,机票的往返也只是1000左右,你甚至可以当天来回,不在香港过夜,而在港找一个干净卫生靠着维多利亚港的海景房,也只需要500到600一晚。

这个旅游的成本,又如何让我们望而却步了呢?


用一句很流行的话来说,我命由我不由天,那些专家建议我不建议,我建议专家们省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