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讲深度。
深度这个词,很难说清楚。它不像广度和速度那样可以量化。而且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见仁见智。所以我一直不肯动笔写。
其实,广度和速度结合起来,就已经体现出试卷的难度了。广度意味选材范围大,给学生的自我复习造成困难。速度就更别提了,你都来不及看,怎么来得及思考,又怎么来得及写呢?
所以,广度和速度,就已经构成了第一层面的难度。
我所谓的深度,其实是第二层面的难度。
还是谈谈深度吧。
什么叫深?拿把锹,找块地,往下挖,你挖两尺,我挖三尺,两尺就是你的深度,三尺就是我的深度。佛呢?佛挖无穷,无穷就是佛的深度。葛优不是调侃过关之琳吗?关美女问葛大爷什么是境界?葛优拿起一个石子,说你扔这么点距离 ,我扔得比你远,佛扔无穷远 ,这个距离,就是境界。
其实这就是深度。
中考,本质上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什么叫选拔,就是刷掉一批人,留下一批人。
选拔的标准是什么呢?我再强调一遍,就是三年后能参加高考的人。
某种意义上,中考就是小型高考,我这么说,不觉得过分。
不信吗?我贴个高考语文卷,再贴个中考语文卷,相信家长们一定能觉得两张试卷就是大哥和小弟。
活生生就是小高考卷啊。
我想,肯定有家长开始骂人了,出这么难的试卷干嘛。
来,消消气,江苏有13个市,就有13张中考试卷。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95%和高考卷相似,或者是92%和高考卷相似。
打个比方,就是一个大哥哥带13个孪生弟弟。
中考的深度,是由高考的深度决定的。
无论家长还是学生,只要你还想上大学,却依旧轻视中考的人,必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具体到语文上,还抱着以前的固定观念,以为语文就背背能搞定的人,会被这张中考试卷打得鼻青脸肿。
原谅我啰嗦,实在是每次家长会,总有家长不理解语文怎么分数这么低,总是说以前语文也没花多大功夫就能过关了。我每次都解释的口干舌燥。
一直到初三,家长总算开始回味过来了,于是各种补习语文,电话催过来问我怎么办?还有不少孩子,数理化英非常好,算上语文就傻眼。到初三下学期了,家长过来问我怎么办?我能怎么办?听天由命呗。
于是在外面狂上语文家教。我听了那些强补语文的费用直咂舌,想钱真的不是钱,就是纸。我都替家长心疼。
再一看那些补习语文的讲义材料。一问孩子们上课的内容,然后我就点根烟,抽两口,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想想他们钱真好赚。我天天早上7点半到校早读,每天改那么多作业本。出那么多试卷。还不如他们一天赚的多。学生在我这学5天,到他们那每周学2小时。有些补习的老师水平还真差。随便到网络下份考卷就来应付学生。居然还用五年前的试卷来糊弄学生。某些明确不考的中考题型还讲得人五人六的,一本正经的。好不容易学生上来几分了,家长对他们感恩戴德。对咱们不屑一顾。
杯具。
我一哥们,当年中午放学后,把一个学生留下来,说你这条数学题错了,来来来,就10分钟,订正完了再回家。就10分钟不到,家长在门口等着急了,冲进办公室责备他干嘛留孩子下来订正,耽误孩子吃饭嘛。言辞凶狠,活像地主对长工。
我在旁边气的想拍案而起,还是哥们涵养好,说OKOK,您这就带孩子回去。
我后来想不通,哥们说有啥想不通的,去栗子山转一圈就想通了。
这哥们神人一个,CS打得令我羡慕嫉妒恨,我每次和他对打,都命令他只能带手枪,我是AK,机枪一块拿。如今他年纪大了,当土匪出去都是挨枪的货,经常被我嘲笑。
我说高考的选拔,,其实在初三就开始了。是不是?大学都扩招了。你去问问高中老师。真正考不上大学的能有几个?无非就是本一本二本三,再加个专科。而且三个本科批次现在都合并为本科了。实在不行你去复读就是了。毛毯厂中学嘛,
有几个学生是复读初中的?而且初中都读不下去的,高中怎么读的下去?各个地区都在拼高考的录取率。只有顺利通过中考选拔的人,才有可能应付高中的高强度学习。如果大家一起手拉手上高中,你看三年后高考的时候是不是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中考呢?就两个结果,上高中,不上高中。
很残酷是吗?是的,很残酷。但是很公正。
接着说深度
深度考察的是学生的思维。我的理解是:深度就是综合,就是弯弯绕。变着法子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等各种能力,全部体现在一条题目里。这条题目就是深度题。也就是俗称的难题。
中考的深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题型。
1.材料分析题 2.诗词鉴赏题 3.第二篇阅读短文题 4.作文题
四把大刀轮番砍,最后幸存的就是能对付高考的人。
所谓跳出高中看高中就是这个道理。
一张卷子的深度,主要就是这四大题型。
而整张卷子的深度,再加上选材的广度,以及专为考察学生的阅读的速度而编排的字数,共同构成了中考的难度。
不啰嗦了,各位看我所举的例子。
一、材料探究题
一、伊拉克战争以美军控制伊首都巴格达而告终。但战争初期,美军曾遇伊军顽强抵抗,一度在巴格达城外受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也摆出了一副要与美军在城内决一死战的架势。对此,各国【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纷纷认为美军的“速胜论”遭到了挫败,有的媒体甚至干脆把巴格达称之为“萨达姆格勒”。(人名加上“格勒”是前苏联给城市命名的常用方式。)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不涉及战争的性质,仅就媒体对战况的预测,探究出“萨达姆格勒”的含义。
材料一:列宁格勒保卫战。苏德战争期间,希特勒北方集团军以优势兵力突破苏军抵抗后,侵入列宁格勒郊外和苏芬界河拉多湖一带。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17日,列宁格勒被围困872天。德军参战兵力有4个集团军、一个装甲集团群和部分空军。苏联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困斗争,终于挫败德军封锁,把德军从列宁格勒击退到220-280公里外。
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德国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于1942年7月放弃全面进攻苏联的计划,主攻南线,以占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为主要目标。7 月17日,德军集中100多万优势兵力猛攻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攻入市内,苏联军民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次年2月,德军第六集团军、第四集团军等全军覆灭,损失官兵近150万人。(2003年常州市【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题)
不要小看这条10多年前的题目,我拿来考现在的学生,保证一塌糊涂。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材料探究这个题型是常州首创的,从此祖国大地到处涌现了这个题型,广大学子纷纷被这一刀砍落马下。
家长有兴趣的话,可以练练手。看你能解释啥叫“萨达姆格勒”
咱们先来看答案。
萨达姆格勒的含义是:①战争将以美军的失败而告终;②美军可能在巴格达城外长期受阻终被击溃;③美军也可能在巴格达陷入巷战而遭受重大伤亡。
接下来我们看解决答案的过程:首先是阅读,这种历史味道的概括型文字在课本里是很少见的。信息量相当大,而且语言精炼。材料探究题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字数少,信息量大。需要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大脑高速旋转,抓住有效信息来整理。
其次分析。在苏德战争中,进攻的一方是德国军队,所以对应的就是伊拉克战争中的进攻的一方---美军。那么,防守的苏军对应的就是伊拉克军队。
不要小看这种对应,我告诉你,女生很少能读得下这样的文字,更不容易对应起来。
能在阅读的时候把相关的信息进行对应,本身就是阅读能力强的一种。厉害的学生都是瞬间完成。因为这就是边读边想嘛。
接下来就提取要点了。
两条消息中的德军都是一个结果----失败了。
都是一个局面-----长期被阻挡在城外,比如被挡在列宁格勒872天,被挡在斯大林格勒接近200天。
都是一个状况----败得比较惨,比如列宁格勒退了200公里 斯大林格勒损失了100多万人。
共同点提取出来了。还有不同点。列宁格勒是击退,没有讲到损失的人数。斯大林格勒是击垮,损失上百万人。
这些都要在答案中讲出来。
就是组织语句,表述答案。
①战争将以美军的失败而告终;②美军可能在巴格达城外长期受阻终被击溃;③美军也可能在巴格达陷入巷战而遭受重大伤亡。
我要重点说明的是,学生把共同点和不同点提取出来,不代表他就能拿到满分。最终答案形成的时候,还要看表述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比如第2点,如果学生不答到城外,严格意义是不能拿分的。第3点,没有答出巷战或者类似巷战的意思,我个人认为依旧不能拿到分数。
很多中等学生,就是败在语言的表述上的。
我们看这条题目,考到了课外阅读力,考到了信息的提取能力,考到了语言的表述力,还考到了信息的对应能力。学生缺一个能力,都会虐心。
其实这个题目,一直分析下去的话,可以把思考过程写得更详细。我这里就不细说了,因为我在着手写基于2016年中考语文试卷的复习策略,那个帖子上会有这种题型的更详细的分析。大家原谅我不在这里多说了。
再说了,写得难了。有些学生可能看不懂,不如写简单点。
可是即便简单了,我看,真要拿来考现在的学生,一样不容乐观。
不信,家长们叫学生来做做这13年前的中考题试试。
所以我叫你们读读报纸,不是随便说的。
今天就说到这。深度实在难写。需要我找大量的题目来解说。这几天忙,写这种东西,需要精心和静心。大家耐心等。
如果有同行看到其中分析的错误,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