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不过是生活的屁”,当文艺青年这么说时,他们可能连屁都没有。
今天七夕怎么过?
就在昨天,85后上班族已经提前去酒店过了节。据一份酒店大数据显示,今年七夕情人节的主要客源是18—29岁的情侣,而85后喜欢在七夕前夜入住酒店,以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以大学生为主的95后则订了今晚的房间,共度七月七日情。
如果你没有情人可以一起过节,也不必孤单,因为还有千万中国男性陪你。
截止至去年年底,我国的男性比女性多出3359万人,而15岁以上的男性中,约24.7%从未结过婚。情人节越来越多,却始终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单身狗节”,让他们光明正大地丧一丧。
双11光棍节?那不过是消费主义的阴谋。
017年8月27日,湖南宁乡,数百名单身男女身穿古装参加“七夕古装相亲大会”,男子化身“牛郎”牵着牛在情桥上寻找“织女”。图/视觉中国
情人节表白, 动机不单纯
同样的,所有情人节都是商人们发明的金钱游戏。
据说每两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在计划着庆祝情人节,而2016年美国人一共在情人节上花费了190.7亿美元,主要花在珠宝(45亿美元)、约会(44亿美元)、鲜花(19.8亿美元)……平均下来,每人花掉147美元。
别说美国人奢侈,中国消费者过起情人节来,更加视金钱如粪土。去年2月,某信用卡公司公布了消费者购买倾向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中国内地过情人节,人均消费310美元(约合当时汇率2130元人民币),夺得亚太区第一,比第二名的香港人还要多花28美元。
这很可能是因为,中国内地很多人把情人节当成了求爱和求婚的最佳日子,形式上自然不能马虎。吃一顿烛光闪闪的法餐,献上一枚星光熠熠的钻戒,这一年的收入就报销了。
除了商业营造出来的浪漫气氛,情人节的求爱和报纸上的征婚广告,在动机上几乎没有差别。
翁贝托埃科曾在《试刊号》中吐槽一名男士的征婚广告——“我仍渴望找到一个真正懂得爱的女人,一个漂亮、严肃、有教养的女人,而且知道如何带我进入一段精彩的故事”,其意思不过是“我跟女孩始终一事无成,我遇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女人都不懂爱,只想让人娶她们。就没有一个身材高挑,至少不会把动词形式搞错,也愿意好好做个爱,而又不奢望太多的女人吗?”
七夕跟2月14日不同的是,它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婚恋观,不像西方情人节那样一味地鼓励年轻人开房,毕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类的诗句,听起来就很含蓄。
其实秦少游这句话的意思,就像《志明与春娇》中张志明所说的,“有些事不用一个晚上都做完,我们又不赶时间”,但总有一天他会做的。
鲜为人知的是,秦少游当初写下这些缠绵恻悱的句子时,由于被贬谪而“思君臣际会之难”,作了这么一首“基情”满满的弃妇词,遥遥地向皇帝表示自己的忠心。不过,想到现代人也会在恋爱中扮演君臣关系,这首词也不算过时。
越是敌视爱情,越是渴望爱情
在七夕这个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情人节,没有对象的人仿佛就成了异类。
词人林夕曾写过一篇《情人节的味道》,讲到他当时正在住院,对方亲自跑到医院约他吃饭,两人到茶餐厅一坐下,隔壁座位的女生便轻声说道:“咦,什么味儿?”她旁边的男生说:“好像是医院里消毒水的味道。”林夕顿时觉得自己像一个时代病人,情人节到处都飘着玫瑰花的香气——也是异性恋的味道,而他的身上却只有一股苦涩难闻的消毒水味道。
人世间的恋爱,“虐狗”是常态。
连《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也要很nerd地虐你一把:“考虑到圣瓦伦丁是个在公元三世纪被丢石头和斩首的罗马祭司,在这个夜晚带着女朋友去看一场残忍的凶杀,难道不是更合情合理的庆祝方式吗?”
谢耳朵表白。
对于曾经遭遇背叛的单身狗来说,更合情合理的庆祝方式,就是看到背叛者遭到同样的背叛,“等欣赏你被某君,一刀插入你心”。
越是敌视爱情,越是渴望爱情。大多数人都是热恋者和FFF团之间的调和派,只是痛恨和女神/男神在一起的那个人为什么不是他/她。好妹妹乐队唱着歌诅咒,祝天下所有的情侣都是失散多年的兄妹,过情人节的要么红杏出墙,要么意外怀孕,说的肯定不包括他们自己。
不过年轻人越是这么说,越显得他们需要爱情。哲学家罗素在剑桥大学读书时,月出之夜经常在乡间飞奔,原因不过是**上得不到满足和表达,导致他“处于暂时发疯的状态”。
情人节日常。
密歇根大学教授萨拉康拉特的一项研究表示,近十年来,大学生们的自我描述能力一直在下降,而自尊、自恋的指数却不断飙升。过去这十年,恰恰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十年,网恋大幅度地减少了异性间面对面沟通的时间,所以越来越多年轻人缺乏社交技巧,对恋爱关系觉得恐惧,对恋爱中的常识更一无所知。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不但方便了情侣间的沟通,也方便了情侣任意一方认识新的异性。密苏里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频繁使用社交APP的人,如每小时使用Facebook超过一次,他们的恋爱关系将会更容易变质,包括不忠。
这么看来,如果今天约你见面的人用的是微信,或者你们每天在微信上至少聊天一次,你就得谨慎对待这段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