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我们大4班的宝贝们
[ 本帖最后由 天宜幼儿园 于 17-8-28 11:06 编辑 ]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9-9-21
- 行业 教育科研
实验小班欢迎你!
[ 本帖最后由 清新野百合 于 14-9-12 17:53 编辑 ]
亲爱的宝贝们,欢迎你们来到实验小班!
从现在开始,你们将会和老师们共同生活、学本领、做游戏······老师会加倍的呵护你们,让你们在这个快乐的大家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老师会期待你们每天的到来哦!
亲爱的家长们,谢谢你们将孩子交给我们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们的共同心愿,我们将付出所有的爱心、耐心和细心伴随孩子快乐成长的每一天!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宝贝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上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孩子到幼儿园会感到陌生,不
习惯,毕然也会产生不安全感。
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他们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哇哇直
哭。因此我们要共同配合,帮助孩子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
同时我们之间将架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共同来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孩子
们健康成长是我们的共同心愿,我们将付出所有的爱心、耐心和细心伴随孩子快乐
成长的每一天!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宝贝们一定会很快喜欢上幼儿园的!
实验小班:赵老师
手机:159 0528 5609
qq : 57656853
实验小班:312313027
[ 本帖最后由 清新野百合 于 14-9-12 17:53 编辑 ]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9-9-21
- 行业 教育科研
新生幼儿入园哭闹家长怎么办?
幼儿园新生入园遇到的最普遍问题就是哭闹,这是孩子进入陌生的环境主要表现,同时也是令所有家长既心疼又无奈的问题,一般来说,新入园的孩子都会哭 2 个星期左右,当然也有适应能力特别好的孩子,只哭 1 到 2 天,甚至一天都不哭的也有,有的刚开始不哭,过几天也开始哭,不过也有个别,哭了整整快 2 个月,人也瘦了好几斤! 我们会发现有些幼儿当他被父母抱进幼儿园时刚刚还笑容满面,一下便变了脸,拉着父母往外走不愿呆在幼儿园。
有些当家长踏进教室门时幼儿便紧搂家长的头颈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门。 这些幼儿在幼儿园表现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刚开始少言寡语。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入园分离性焦虑”。
消除幼儿分离焦虑,有助于幼儿愉快地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幼儿与教师及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
对这种现象,我们给刚入园孩子家长提几点建议:
1、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答应了就必须去做,做不到就很容易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以后孩子就不再相信父母了。
2、要忍心,放下孩子交给老师就走。不要停下来哄,送孩子家长心里不好受,可是我们不可能呵护孩子一生。如果孩子发现大人也不忍心会哭的更狠,有时爱的多了就成了伤害。
3、孩子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遇到事情家长及时主动同老师沟通。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孩子就能尽快适应环境。所以家长要和教师一起稳定幼儿的情绪,积极配合教师工作,让幼儿减轻入园焦虑,还有几种方法是比较可行的:每天按时接送,帮助幼儿养成天天入园的好习惯,帮助幼儿熟悉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等等。
经常用鼓励的口吻告诉幼儿:“你今天表现真好! 你真棒!你今天只哭了一小会儿,对不对?”孩子入园哭闹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家长一定要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下面我们就向您提出“三个不要”: 1. 千万不要自己胡乱猜测孩子拒绝入园的种种原因。是不是有小朋友欺负他了?是不是幼儿园的饭菜不合口?是不是老师不喜欢他?......家长的担心很正常,但一定要理智的对待。 2. 千万不能“心太软”。有的孩子每天都在央求父母:今天我不去了好吗?这时家长一定要态度坚决,今天逃一天课,明天逃半天课,这样你在不自觉中就在延长那个本身应该只有 2 个星期的过程,得不偿失。 3. 千万不要“粘粘糊糊”。
有的家长送孩子入园时表现的太依依不舍,一会亲一下,一会抱一抱,就是走了还在门口偷看半小时,这样对孩子的情绪其实非常不利,使老师的安慰稳定工作失效。
[ 本帖最后由 清新野百合 于 14-3-11 20:10 编辑 ]
新生幼儿入园哭闹家长怎么办?
幼儿园新生入园遇到的最普遍问题就是哭闹,这是孩子进入陌生的环境主要表现,同时也是令所有家长既心疼又无奈的问题,一般来说,新入园的孩子都会哭 2 个星期左右,当然也有适应能力特别好的孩子,只哭 1 到 2 天,甚至一天都不哭的也有,有的刚开始不哭,过几天也开始哭,不过也有个别,哭了整整快 2 个月,人也瘦了好几斤! 我们会发现有些幼儿当他被父母抱进幼儿园时刚刚还笑容满面,一下便变了脸,拉着父母往外走不愿呆在幼儿园。
有些当家长踏进教室门时幼儿便紧搂家长的头颈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门。 这些幼儿在幼儿园表现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刚开始少言寡语。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入园分离性焦虑”。
消除幼儿分离焦虑,有助于幼儿愉快地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幼儿与教师及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
对这种现象,我们给刚入园孩子家长提几点建议:
1、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答应了就必须去做,做不到就很容易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以后孩子就不再相信父母了。
2、要忍心,放下孩子交给老师就走。不要停下来哄,送孩子家长心里不好受,可是我们不可能呵护孩子一生。如果孩子发现大人也不忍心会哭的更狠,有时爱的多了就成了伤害。
3、孩子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遇到事情家长及时主动同老师沟通。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孩子就能尽快适应环境。所以家长要和教师一起稳定幼儿的情绪,积极配合教师工作,让幼儿减轻入园焦虑,还有几种方法是比较可行的:每天按时接送,帮助幼儿养成天天入园的好习惯,帮助幼儿熟悉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等等。
经常用鼓励的口吻告诉幼儿:“你今天表现真好! 你真棒!你今天只哭了一小会儿,对不对?”孩子入园哭闹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家长一定要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下面我们就向您提出“三个不要”: 1. 千万不要自己胡乱猜测孩子拒绝入园的种种原因。是不是有小朋友欺负他了?是不是幼儿园的饭菜不合口?是不是老师不喜欢他?......家长的担心很正常,但一定要理智的对待。 2. 千万不能“心太软”。有的孩子每天都在央求父母:今天我不去了好吗?这时家长一定要态度坚决,今天逃一天课,明天逃半天课,这样你在不自觉中就在延长那个本身应该只有 2 个星期的过程,得不偿失。 3. 千万不要“粘粘糊糊”。
有的家长送孩子入园时表现的太依依不舍,一会亲一下,一会抱一抱,就是走了还在门口偷看半小时,这样对孩子的情绪其实非常不利,使老师的安慰稳定工作失效。
[ 本帖最后由 清新野百合 于 14-3-11 20:10 编辑 ]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9-9-21
- 行业 教育科研
幼儿家庭教育知识
著名【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区,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如: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之后有去找了【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真是可悲啊!家长这么“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渐渐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拒绝了。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一种真正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结果可想而知。 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即使幼儿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将来也可以成才,反之,将来有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废品”。作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须在培养幼儿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样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受到了科学的家庭教育,他们将会受益终生。
三、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孩子成长。如:有的家长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打离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创伤;有的家长则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形象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幼儿平时是很善于模仿的,他们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还比较差,只要是父母和老师说的或做的,就认为是好的、对的、美的。他们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学。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展示在幼儿们面前,幼儿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有人也把这个时期的教育称为“图谱教育”。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幼儿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否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四、走出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的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完全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例如:让孩子在洗澡的时候很听话,晚上给他多讲个故事是比较合适的奖励。而如果你答应改天给孩子买个新玩具,那就会走入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另外,物资刺激实际上意味着对幼儿能力的怀疑,所以经常接受物质刺激的幼儿,在依赖于物质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走出迫切“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因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过早的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念【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背唐诗,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但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反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搞得一事无成。这时,倒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适当引导,变成有利因素,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好似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教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愿我们的家庭教育开出成功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幼儿家庭教育知识
著名【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区,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如: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之后有去找了【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真是可悲啊!家长这么“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渐渐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拒绝了。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一种真正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结果可想而知。 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即使幼儿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将来也可以成才,反之,将来有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废品”。作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须在培养幼儿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样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受到了科学的家庭教育,他们将会受益终生。
三、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孩子成长。如:有的家长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打离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创伤;有的家长则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形象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幼儿平时是很善于模仿的,他们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还比较差,只要是父母和老师说的或做的,就认为是好的、对的、美的。他们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学。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展示在幼儿们面前,幼儿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有人也把这个时期的教育称为“图谱教育”。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幼儿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否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四、走出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的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完全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例如:让孩子在洗澡的时候很听话,晚上给他多讲个故事是比较合适的奖励。而如果你答应改天给孩子买个新玩具,那就会走入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另外,物资刺激实际上意味着对幼儿能力的怀疑,所以经常接受物质刺激的幼儿,在依赖于物质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走出迫切“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因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过早的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念【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背唐诗,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但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反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搞得一事无成。这时,倒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适当引导,变成有利因素,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好似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教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愿我们的家庭教育开出成功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9-9-21
- 行业 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