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快捷导航

精彩推荐:MY0511客户端下载

    • 中信银行

    • 希尔顿欢朋酒店

    • 公益体彩 乐善人生

    • 官塘桥鹏龙星徽奔驰

    • 天然石材·人造石

    » 梦溪论坛 » 家有学子 » 浅谈中国的教育成长轨迹
    家有学子  >  [其它话题] 浅谈中国的教育成长轨迹     
    查看: 12292  回复: 10
    [其它话题] 浅谈中国的教育成长轨迹      查看: 12292  回复: 10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6-6-29
    •  
    浅谈中国的教育成长轨迹

    先讲个故事,回答一下钱学森对中国不出人才之问?,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长沙成立了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随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共存在了8年零2个月,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是却为中国培养出了:
    2位诺贝尔奖得主;
    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元勋;
    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100多位人文大师;
    172位院士。
    这份成绩不仅绝后,而且空前。
    哪怕同在民国,其他的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也远远不如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考试,极为严格。
    虽然西南联大在8年里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他招收的学生却是8000多人。
    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熬到毕业。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在西南联大求学时,一次考试中因为小数点错位,得了零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被称为中国焊接第一人的潘际銮,是云南省高中会考的第一名,顺利升入西南联大。
    但是在第一次期中考试时,潘际銮物理不及格。。。
    这些精英中的精英,天才中的天才,在西南联大稍有懈怠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这就是西南联大的考场,难到了极致。
    进校门难、读学分难、出校门难,这里没有人可以混日子。
    不及格就要重读,没有补考一说。
    正规的学霸都只有一半才能毕业,更别提学渣了。
    那种只能考两三百分的学渣,如果不自量力的想要进入西南联大,哪怕通过种种手段拿到了学籍,也会在第一个学年就会被强制退学。
    冒名入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待不下去。
    西南联大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喜马拉雅山,教育出了从近代到现代中国所有大学都不敢想象的大量人才。
    大部分人认为,和西南联大的校长梅贻琦有关。
    梅贻琦,清华校长,后被推举为西南联大校长。
    清华大学离休教授黄严复先生说:
    “我研究梅贻琦半个世纪,试图找到先生的一点缺点,直到现在,也没找到。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严谨到没有缺点的人。”
    梅贻琦是一个为了学术,为了学校可以牺牲自己的人,一切都为了治学,他把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一条给做到了极致,唯才是举。
    语言学博士赵元任留美归来时,梅贻琦亲自到火车站去接,当成宝一样送到了学校。
    随后,梅贻琦又聘请了沈从文当教授。
    和硬条件要上天的赵元任相比,沈从文连小学都没毕业,也没有任何学术著作,但唯才是举的梅贻琦依然顶住铺天盖地的质疑,坚定的聘请了沈从文。
    1939年,梅贻琦连续聘请了三位年仅28岁的教授,分别是钱钟书、华罗庚、许宝騄。
    华罗庚是个残疾人,而且只有初中文凭,但是公开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之后,梅贻将其破格录用。
    西南联大的教授里,有留洋博士,有初中生,还有人甚至小学没毕业。
    这些人站在一起,互为同僚,都是教授。
    这样的氛围下,催生出了西南联大唯知识独尊的氛围,你的学历,你的背景,都不重要。
    获诺尔贝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中国半导体物理的开创者黄昆,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时候,曾经有过这么一番对话。
    黄昆:“爱因斯坦最近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没有?”
    杨振宁:“看到了”
    黄昆:“你觉得怎么样?”
    杨振宁很不屑地摇摇头:“毫无创新,是老糊涂了吧。”
    这番对话,清华教授何兆武亲耳所听,并写在了他的回忆录《上学记》里。
    杨振宁当时只是个学生,却对物理学权威爱因斯坦毫无尊敬和崇拜感。
    普通人这么做是狂妄,而杨振宁这么做我们只能说他是自信。
    打造出如此自由学术氛围的梅贻琦,以清华校长的身份控制着清华庚款的使用权,却分文不取,一生极度清贫,毫无积蓄,夫人韩咏华在衣帽车间做过工,在首饰店里卖过货,在医院里当过代班,任劳任怨。
    1962,梅贻琦先生逝世,死后让秘书转交了一个箱子,众人打开后在里面发现了清华庚款的账目。
    从1917年开始,每一笔支出都写的清清楚楚,分毫不差。
    清华校史研究专家黄延复评价梅贻琦:
    “他长母校几十年,然清华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贪污成风的社会,竟能高洁、清廉到这样地步,真是圣人的行为。只这一点,已足可为万世师表。”
    2005年,温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叹: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老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我们复制西南联大的尝试全部失败了。
    西南联大拥有如此之耀眼的教育成就,是任何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的,复制西南联大是我们一直的努力。
    西南联大的制度不是秘密,梅贻琦校长是圣人不假,但我们倾全国之力找一个淡漠名利的准圣也不难。
    按理说,复制一个西南联大是没有问题的。
    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曾求学于西南联大,后成为新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的潘际銮出任校长。
    而当时的南昌大学,奉行60分万岁,学生们忙于谈情说爱打球玩游戏。
    入学的时候考的好的,就是公费生,永远是公费生。
    入学的时候没考好的,就是自费生,永远是自费生。
    大家都只需要混上4年,就都能毕业,不会有任何意外。
    上学的这四年,就是混日子的,混过去就行了,读不读书都一样。
    潘际銮决定改变这一切,他把西南联大的秘密总结为:
    “学分制,弹性学制,还有学术自由。”
    然后,潘校长按这个原则去打造南昌大学。
    在学分制这里潘际銮就感受到了改革的巨大难度。
    从“铁饭碗”改为学分制后,潘际銮提升了考试难度,导致一部分学生没能及格。
    对于成绩太差的学生,潘际銮想要开除,但被开除的学生情绪极为激动。
    1993年的大学生啊,还是一本重点大学,这可是全家人的希望和寄托,你说开除就开除了,学生的下半辈子怎么办。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而在1993年,断人学路就等于断别人一辈子的路,这是何等的仇恨和矛盾。
    被开除学生的家长甚至写信到了教育部,要求让潘际銮“赶紧滚蛋”。
    潘际銮找到了当时的江西省委书记,说:
    “学生不用功,学得实在不行了,考试的时候也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怎么办?”
    省委书记回答:
    “不要紧,你想开除就开除。我给他安排工作。”
    就这样,在潘际銮的铁腕推动下,在省委书记的全力支持下,甚至还给学生承诺包找工作做安抚的前提下。
    经过一年的努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潘际銮终于开除掉了40多个学生。
    虽然是开天辟地的创新,但和学生的总量对比起来,不值一提。
    试图复制西南联大的残酷淘汰制失败后,潘际銮准备把改革的目标放低一点,先一步步的来。
    他决定从公费制度入手,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不再以入学成绩为唯一标准。
    成绩好的,自费生可以升级为公费生。
    成绩差的,公费生要降级为自费生。
    在潘际銮的自述里是这么描述的:
    学生的学风马上就变了,考试也不怎么作弊了,也开始念书了。
    60分万岁之风一扫而空。
    自费生通过努力升级为公费生后自然是笑逐颜开,但公费生降级为自费生可就没那么好处理了。
    这里面的差距,大概是一年2000块左右的学费。
    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笔小钱。
    被降级学生的家长,又是一轮写信,到教育部投诉潘际銮,骂声一片,从各种其他角度来攻击潘际銮。
    为处理这种破事,潘际銮很多精力被白白耗费掉了。
    2002年,潘际銮卸任南昌大学校长职位,临走时他说:
    “无论是制度,还是校风,西南联大的辉煌,现在都无法再复制了。”
    为了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潘际銮做了非常之多的努力,他推广的学分制、公费变动制和强制退学的做法,后来都被很多大学拿去当成了自己的校规制度,大大改变了以前的学习风气。
    但这些努力和进步,和当年西南联大的辉煌相比,差的太远。
    锐意改革的潘际銮重铸西南联大的努力失败后,钱学森困惑不已,并最终在2005年发出了钱学森之问。
    到底要怎样做,我们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呢?西南联大的辉煌无人可以复制,大陆不行,台湾也不行。
    同样的制度,搭配一个锐意改革不图钱财和权势的校长,依然没用。
    西南联大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是特定时期的产物。
    西南联大的老师和学生,不贪图名利,甚至都不怕死。
    这个学校隔三差五的就会遭到日机轰炸,几乎每天都会响起防空警报,经常有联大的学生在空袭中牺牲,甚至还发明了一个专门的词汇叫“跑警报”。
    前一天还和自己激辩相对论的理科天才,今天可能就阴阳相隔了。
    昆明城的百姓,也死伤累累。
    太多次的面对死亡,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就诞生出了淡漠名利的思想。
    名利有用吗?你有命享受吗?搞不好你明天就死了。
    那既然我可能明天就会死,那我为啥今天还要辛苦的学习知识?
    很简单,全中国已经没有一处安全之地了,也没有一个安全的职业,所有人都可能会死。
    而我最擅长的就是科研,最能创造人生价值的也是科研。
    将士们在前线打仗,我能做的,就是尽快学到知识,建立中国的工业,建立中国的科技,让前线的将士能少死人,让全国的同胞少死人。
    在这样的氛围里,涌现出一群无视名利,纯粹为了追求学术而努力的教授和学生,很正常。
    黄继光明知会死,主动堵了枪眼。
    董存瑞明知会死,主动炸了碉堡。
    邱少云明知会死,在火海中一动不动。
    这些战斗英雄为了胜利连命都不要了,名利当然视如粪土了。
    当初西南联大的那群师生的心态,和那时中国千千万万英勇奋战的烈士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民族都快亡了,同胞一直在不断的死去,还在学校混日子,岂不可笑。
    一张破文凭有啥用,乱世出英雄,一切都靠本事说话,努力学到真本事才是最重要的。
    清华泰斗陈寅恪的父亲是著名爱国诗人陈三立,日军攻占北平后,陈三立绝食而亡。
    陈寅恪正在给父亲办丧事时,日本宪兵队送来了请帖,邀请陈寅恪前去司令部做客,想聘请陈寅格去日伪大学任教。
    陈寅格根本都没去司令部,接到日本兵通知的当夜就离开了北平城,甚至都没办完父亲的丧事,最终来到西南联大任教。
    日本人还找了学者闻一多,公开对其承诺只要留下来教学,保证有丰厚的年金,日本方面会给闻一多配置保姆、厨师和车夫,还给配2个秘书,这是何等优越而体面的生活。
    但闻一多拿着几本书,带着孩子就离开了北平,同样是寻到了西南联大,然后任教。
    当时西南联大的环境如同贫民窟,但没有一位师生介意。
    西南联大有一群见惯了生死的学生,和一群面对日本人诱惑毫不动心的教授。
    这群人,是真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战争和死亡就像催化剂,激发了西南联大学生的所有潜力,他们淡漠生死,视名利为粪土,努力学习,努力追求真理,不需要任何人的督促。
    梅贻琦先生定下的制度确实有引导之效,但并非核心原因。
    所以,西南联大自此成为了绝唱。西南联大确实无法复制,但它的成功告诉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和科研上的天赋是无以伦比的。
    中国那么穷,环境那么差的时候,我们都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大师和科研人才。
    只要能通过某种办法激发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爆发出的科研实力会让世界颤抖。
    但今天的中国大学,不管你是200分入学,还是600分入学,只要你能拿到那一纸学籍,最终你们都会拿到一样的毕业证。
    60分万岁的风气始终没有消除,进入大学后想毕业简直太过简单。
    在最适合学习,最适合科研的黄金年龄,中国学生就这么被整整耽误了4年。
    4年啊!人生能有几个4年。
    中国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考核近似于无。
    现在中国教育的改革一直纠结在初中和高中教育,为了一个快乐教育和学区制度改来改去。
    这有意思吗?
    中国的高中教育,放眼全球都没人说个不是,中国高三学生的基础之扎实在全球都有口皆碑,简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辈子知识含量的巅峰。
    但中国的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那简直就是冰与火的极端,从极强变成了极弱。
    200分的中考生进名牌高中是跟不上的,每次考试都一塌糊涂,看试卷如同看天书。
    但200分的高考生,只要能混进大学,就算是重点大学他也能活的非常滋润,顺利毕业不成问题。
    中国的大学和高中,是按同一套规则管理的,唯一的区别就是高中教育的后面会接一个残酷的高考,而大学教育没有。
    这就导致中国的教育系统,始终培养不出大师,问题的根源不在高中,而在大学。
    大学教育制度该怎么改?
    很难改,非常难改,不然潘际銮院士推动的大学教育改革也不至于失败。
    但这条路,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我希望中国教育后面的改革,能把精力主要放在大学,哪怕先搞几个试点也行。
    不让滥竽充数的差学生毕业,我觉得这算是学术强国的基本要求了。
    改革开放40年了,中国已经不缺钱了,但是缺科技。
    大学,到了该继续改革的时候了。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6-6-29
    •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要始终认识到,初中的精英在高中可能啥都不算,镇江的精英在江苏可能啥都不算,中国的精英在全球可能啥都不算,进入新的环境只有继续孜孜不倦的勤奋,极度的严谨,日复一日的务实,才有可能达到更高的层次,不进则退!共勉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6-6-29
    •  

    人都是在极残酷的环境下逼出来的,永恒快乐永远是伪命题,长时间辛苦下获得成功的喜悦才是快乐,快乐也是片刻的,因为成功代表过去,努力代表现在。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20-1-21
    •  

    哈哈,清华北大的精英在全球不算啥,但是哈佛,麻省,斯坦福这些大学的精英在全球可是算点啥的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9-7-22
    • 行业 其它
    •  

    大学应该是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出科技人才得摇篮,但是中国大学基本就是混文凭的四年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6-6-29
    •  


    QUOTE:
    原帖由 精彩在沃 于 2020-6-28 21:27 发表
    大学应该是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出科技人才得摇篮,但是中国大学基本就是混文凭的四年
    内行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6-6-29
    •  


    QUOTE:
    原帖由 Q是沉默E是旋 于 2020-6-28 17:01 发表
    哈哈,清华北大的精英在全球不算啥,但是哈佛,麻省,斯坦福这些大学的精英在全球可是算点啥的
    哈哈哈哈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4-12-23
    • 行业 教育科研
    •  


    QUOTE:
    原帖由 桃子桃子家教 于 2020-6-28 16:45 发表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要始终认识到,初中的精英在高中可能啥都不算,镇江的精英在江苏可能啥都不算,中国的精英在全球可能啥都不算,进入新的环境只有继续孜孜不倦的勤奋,极度的严谨,日复一日的务实,才有可能达到 ...
    你究竟想表达什么?又想讨论什么?对普通家庭而言,高考仍然是一条最好走的捷径,初中的精英到了高中大概率还是精英,高中的精英大概率才能考进好的学校好的专业,不要拿个例说事,没有那一纸文凭,凭什么进入好一点的平台,凭什么拿高一点的工资?凭长的帅?还是说在你的认知里,好的学校毕业的孩子工作后就不努力不勤奋不务实了?就都被劝退了?看看被顶替的苟晶,如果她没有被顶替,顺利进入北京的好大学,至于后来这么波折吗?至于生活里有那么多的不确定行吗?普通家庭要的不是钱学森杨振宁,要的只是孩子的衣食无忧而已。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20-1-30
    •  

    *** 作者因违反论坛规定,禁言处理,内容自动屏蔽 ***

    详情参阅论坛注册条款:
    http://bbs.my0511.com/f11b-t2789156z


    • 别样日出
    • 该用户已被删除
    •  

    *** 作者因违反论坛规定,禁言处理,内容自动屏蔽 ***

    详情参阅论坛注册条款:
    http://bbs.my0511.com/f11b-t2789156z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您目前是游客,本帖已被系统设置了自动关闭,不可回复!

    0/5000字

     
    < >
     

    Powered by Discuz! X 2 0.028444 s 清除 Cookies - 镇江网友之家 - 手机版
    论坛导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