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3-5
- 行业 教育科研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3-5
- 行业 教育科研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3-5
- 行业 教育科研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3-5
- 行业 教育科研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3-5
- 行业 教育科研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3-5
- 行业 教育科研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3-5
- 行业 教育科研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3-5
- 行业 教育科研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0-10-23
- 行业 轻工化工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0-10-23
- 行业 轻工化工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0-10-23
- 行业 轻工化工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3-5
- 行业 教育科研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0-9-5
- 行业 医疗卫生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0-9-28
- 行业 工业制造
介绍
鸟纲雀形目雀科金翅雀属鸟类的通称。嘴缘直,形尖
,一般不呈膨胀状;体色主要为黄绿色,或呈纵纹状,并常具黄或红色斑。全世界有24种,中国有5种。金翅雀在中国终年留居各地平原,亦可见于山地。多栖息于针叶树或阔叶树上,也常在灌丛中活动。冬季多成大群活动。主要取食植物,如草籽、松籽等,也吃少量谷物,夏季兼食昆虫。3~7月为繁殖期。在松、杨、竹、榕等树上营巢。巢成杯状,以杂草,细根等物构成,外敷以苔藓、蜘蛛丝,内垫羊毛、羽绒等。在华南地区每年可产2~3窝卵,每窝卵4~5枚。卵浅绿或白色,钝端杂有黑色或褐色斑点。金翅雀是中国北方普通笼鸟之一。
金翅雀 分布
金翅雀主要分布在北京地区,其他东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经常可以见成群齐飞,吱吱喳喳的小精灵,那就是
金翅雀了。身着黄橄榄绿色的羽毛,配上粉红色的小嘴,状极可爱;迎着阳光,飞行
鼓翅时,翼端有着金黄色闪闪发亮的光泽,便是金翅雀独一无二的标志。
主要分布在北京地区,其他东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经常可以见成群齐飞,吱吱喳喳的小精灵,那就是
金翅雀了。身着黄橄榄绿色的羽毛,配上粉红色的小嘴,状极可爱;迎着阳光,飞行
鼓翅时,翼端有着金黄色闪闪发亮的光泽,便是金翅雀独一无二的标志。
金翅雀这种鸟不但色泽美丽,可作为笼鸟观赏,而且可训练成叼物的技艺。由于饲养管理简单,训练容易,成为初学养鸟者的守选鸟。雌雄体形与麻雀相似,主要区别在羽色。雄鸟羽毛艳丽,背部褐色,腰金黄色,尾羽黑色,翅膀黑色并点缀金黄色斑,腹部灰黄色。雌鸟的黄色部分较雄鸟淡。
金翅雀 生活习性
金翅雀的食物主要是树木和杂草的种子,也可用谷物和昆虫充饥。野生金翅雀在松树上筑巢,巢呈杯状,由草根、羽毛等构成。金翅雀的食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是各种草本植物的种子,偶尔取食农作物和昆虫。
三宝鸟 简介 三宝鸟
鸟种:三宝鸟
俗名:东方宽嘴转鸟、佛法僧、阔嘴鸟、老鸹翠
描述:中等体型(30厘米)的深色佛法僧。具宽阔的红嘴(亚成鸟为黑色)。整体色彩为暗蓝灰色,但喉为亮丽蓝色。飞行时两翼中心有对称的亮蓝色圆圈状斑块。
虹膜-褐色;嘴-珊瑚红色,端黑;脚-橘黄色/红色。
三宝鸟 形态 三宝鸟
该鸟常单独或成对栖息于山地或平原林中,也喜欢在林区边缘空旷处或林区里的开垦地上活动,早、晚活动频繁。天气较热时,常栖息在密林中的乔木上,或在较开阔处的大树梢处。
三宝鸟 分布 三宝鸟
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至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
分布广泛但并不常见,多于林缘地带,高至海拔1200米。亚种calonyx繁殖于中国的东北直至西南及海南岛,偶见于台湾。北方的鸟南迁越冬,南方鸟为留鸟。亚种cyanicollis于西藏东南部。
三宝鸟 食性
三宝鸟
三宝鸟喜欢吃绿色金龟子等甲虫,也吃蝗虫和天牛、
叩头虫等。该鸟飞行缓慢,长长的双翼均匀而有节奏地上下摆动。觅食时常在空中来回旋转,速度较快,猎获昆虫之后复返原来枝桠。在我国东部也能见到它的踪影。
三宝鸟 习性 三宝鸟
常栖于近林开阔地的枯树上,偶尔起飞追捕过往昆虫,或向下俯冲捕捉地面昆虫。飞行姿势似夜鹰,怪异、笨重,胡乱盘旋或拍打双翅。三两只鸟有时于黄昏一道翻飞或俯冲,求偶期尤是。有时遭成群小鸟的围攻,因其头和嘴看似猛禽。
麻雀 介绍 麻雀
名称:麻雀,又名:家雀,属:山麻雀属
此鸟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中国南北各地,也广布于欧亚大陆,是一种最常见的雀类。
中文俗名:霍雀、瓦雀、琉雀、家雀、老家贼、只只、嘉宾
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宾雀。 2001年8月,麻雀已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与青蛙一样,成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世界共有19种。中国产5种;其中树麻雀为习见种
,雌雄相似。
麻雀 物种简介
麻雀
麻雀,英文名sparrow ,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鸟纲雀形目(Passeriforms)文鸟科(Motacidae)麻雀属鸟类的通称,亦叫北国鸟(个别地方方言又称呼为:家雀、户巴拉)。嘴短而强健,呈圆锥形,稍向下弯;初级飞羽 9 枚,外缘具两道淡色横斑。世界共有19种。中国产5种;其中树麻雀为习见种
,雌雄相似。麻雀属晚成鸟。
麻雀因为其个头小,一直那么大,有的地方,如河南由称之为小虫。
世界共有19种,广泛分布于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各地,但在大洋洲仅有家麻雀1种。中国产5种;其中麻雀为习见种、雌雄相似。
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又名家雀、琉麻雀。属鸟纲、雀形目、文鸟科、山麻雀属。
麻雀 物种特征
一般麻雀体长为14厘米左右,雌雄形、色非常接近。麻雀嘴短而强健,呈圆锥形,稍向下弯;初级飞羽9枚,外缘具有二道淡色横斑。头顶和后颈栗褐色;颊和颈侧白色,中央有1黑色块斑;上体砂褐色,背和两肩密布黑褐色羽轴纹;尾羽和两翼暗褐色,翅上有二道白色横斑。除颏、喉等为黑色外,下体均灰白色,两胁沾褐色。
这是麻雀最易辨认的特征,幼鸟喉部为灰色,随着鸟龄的增大此处颜色会越来越深直到呈黑色。幼鸟雌雄极不易辨认,成鸟则可通过肩羽来加以辨别,雄鸟此处为褐红,雌鸟则为橄榄褐色。
麻雀 生活习性
麻雀
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
,
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出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掠食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却非常高,好奇较强。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
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称为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这种小生灵非常聪明机警,有较强的记忆力,这和其它许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当有入侵鸟类时它们会表现得非常团结,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麻雀在育雏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勇敢,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说《麻雀》中记载过一只亲鸟为保护不慎坠地的幼鸟以其弱小的身体面对一只大狗而不退缩的感人场面。如果你愿意对麻雀进行连续观测,你会发现它们是非常可爱的小生命,特别是它们的集体行为是研究鸟类行为学的重要素材。
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由于亲鸟对幼鸟的保护较成功,加上繁殖力极强,因此麻雀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这样在庄稼收获季节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
红头长尾山雀 物种信息
红头长尾山雀
中文学名:红头长尾山雀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长尾山雀科
中文属名:长尾山雀属
红头长尾山雀 科学分类 红头长尾山雀
红头长尾山雀 简介
红头长尾山雀
红头长尾山雀,俗名小老虎、红宝宝儿、红顶山雀、红白面只。
红头长尾山雀 亚种分布
红头长尾山雀
红头长尾山雀 特征 红头长尾山雀
体长约10厘米的活泼优雅山雀。各亚种有别。头顶及颈背棕色,过眼纹宽而黑,颏及喉白且具黑色圆形胸兜,下体白而具不同程度的栗色。
亚种talifuensis及concinnus的下胸及腹部白色,胸带及两胁浓栗色;前者略显深。亚种iredalei 下体多皮黄色,胸及两胁沾黄褐,上背及两翼灰色,尾近黑而缘白。
红头长尾山雀 食性与习性 红头长尾山雀
红头长尾山雀是苏州地区的留鸟,它的分布范围以不超越长江为其北界。偶与银喉长尾山雀混群,但活动区更靠近低山山坡的灌木丛间,也经常停歇在高大树木的枝头上不断鸣叫,叫声为单音节的“唧-唧-唧-唧”,从开始时的高调往后逐渐转低。
主要以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为食。常10余只或数十只成群活动。性活泼,常从一棵树突然飞至另一树,不停地在枝叶间跳跃或来回飞翔觅食。边取食边不停地鸣叫,叫声低弱,似‘吱一吱一吱’。
白眉林鸲
白眉林鸲 描述
体小(14厘米)的深色林鸲。白色眉纹醒目。雄鸟上体青石蓝色,头侧黑,下体橙褐,腹中心及尾下覆羽近白。雌鸟上体橄榄褐,眉纹白,脸颊褐色,眼圈色浅,下体暗赭褐,腹部色较浅,尾下覆羽皮黄。与栗腹歌鸲及棕胸蓝【姬】鹟的区别在体型较大而眉纹宽。亚种indicus的雄鸟繁殖期有时呈褐色,似雌鸟体羽。亚种formosanus的雄鸟头顶黄橄榄色,下体橄榄褐色。
虹膜-深褐;嘴-近黑;脚-灰褐。
叫声:有特色的带颤音啾啾叫。甜美的tiut-tiut声,回声较尖。鸣声为快速重复的升降尖音或双嘟音 shri-de-de-dew…shri-de-de-dew。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西南及台湾、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分布状况:亚种indicus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亚种yunnanensis于四川西北部及西部和云南西北部;formosanus于台湾。罕见于海拔2400~4300米的混交林及针叶林。
习性:活动于地面或近地面的林下植被茂密处,甚不惧人。雄鸟炫耀时两翼下悬颤抖,尾轻弹。
黄眉鹀
黄眉鹀形态特征
体型略小(15厘米)的鹀。头具条纹。似白眉鹀但眉纹前半部黄色,下体更白而多纵纹,翼斑也更白,腰更显斑驳且尾色较重。黄眉鹀的黑色下颊纹比白眉鹀明显,并分散而融入胸部纵纹中。与冬季灰头鹀的区别在腰棕色,头部多条纹且反差明显。
虹膜-深褐;嘴-粉色,嘴峰及下嘴端灰色;脚-粉红。
叫声:于繁殖区鸣声似白眉鹀但较缓慢而少嘁喳声,从茂密森林的树栖处发出。联络叫声为短促的ziit而似灰头鹀。
黄眉鹀 繁殖和分布 黄眉鹀
卵生,繁殖于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北。越冬在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
不常见。越冬在长江流域及南方沿海省份的有稀疏矮丛及棘丛的开阔地带。
黄眉鹀 习性
通常见于林缘的次生灌丛。常与其他鹀混群。
百灵 基本简介
百灵
百灵是草原上盛产的名贵鸟类。它一般栖息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坝上,张家口的人都把它叫“云雀”。百灵可以若无其事一动不动的学习许多鸟类和小动物们的声音,它的叫声响亮且能够维持很长时间,声色委婉动听,在高空中可以直抵云霄,把它关在笼子里它也能歌善舞,因此称百灵为“鸟中歌手”。
百灵是草原的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鸣禽。它们的头上常有漂亮的具羽冠,嘴较细小而呈圆锥状,有些种类长而稍弯曲。鼻孔上常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又长又直。我国常见的种类有沙百灵、云雀、角百灵、小沙百灵、斑百灵、歌百灵和蒙古百灵等。沙百灵与云雀能从地面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在空中保持着上、下、前、后力的平衡,悬翔于一点鸣唱。角百灵常常悄悄地在地上奔跑,或站在高处窥视周围的动静,行动较为诡秘。凤头百灵因头顶有一簇直立成单角状的黑色长羽构成的羽冠而得名,它生性大方,喜欢在道路上觅食,旁若无人。雌鸟在孵卵时也不像其他鸟类那样容易惊飞。
百灵 生态特征 百灵
百灵成年时体形就较小,长190mm,重约30g。栗红色的额头是雄性百灵的特点,它的头部和后颈也拥有和额头一样的颜色,眉毛和眼眶周围白而发棕的色更是好看。它的眉毛最有特点,眉纹一直长到了枕部。百灵背部和腰部主要呈现栗褐色,翅膀外侧的羽毛呈现黑褐色,以栗褐色为主色的尾部边缘稍有发白。胸前有两个对称的黑斑条纹,正好和胸部以上的部分连接起来。额头部分和喉咙处都长有白色的羽毛,正好和身体以下棕白色的毛色衬托起来。
百灵雌性的体色和雄性的几乎一样,但是,雌鸟额头和颈部的栗红色毛发比雄鸟的少,身体上的羽毛也偏近于淡淡的褐色,而胸前的那两条黑斑条纹没有雄百灵鸟那么明显。嘴部的颜色为土黄色,足部脚趾是肉粉色的,它的爪子和一般鸟类不同,尤其是后爪,要比普通鸟类的后爪大一些,
而且还径直的伸向后方。爪部的颜色为褐色。
百灵成鸟体长约190毫米。体重约30克。雄鸟额部、头顶及后颈部均为栗红色;眼前、眼周及眉纹为棕白色,左右两侧眉纹延伸至枕部相接而现棕色;背、腰栗褐色;翅羽黑褐色;尾羽栗褐色,最外侧尾羽色淡近于白色;额、喉白色,上胸左右侧各有一黑色条斑,于上胸部相接;下体大部羽色棕白。
雌鸟羽色接近雄鸟,但头顶和颈部栗红色较少,羽色略近棕黄色;上体栗色较淡,而近于淡褐色;上胸左右两侧黑色条斑不明显。嘴壳土黄色,足趾肉粉色,爪褐色。后爪长于一
般鸟类的后爪,并向后方直伸。
百灵 生活习性
野生百灵栖息于广阔的草原,高飞时直入云霄,且飞且鸣,姿态优美,是有别于其他鸣禽的独有美态。百灵善于在地面上活动,是一种易于驯养的鸣禽。在野生环境中,百灵鸟能顺利度过夏季30℃以上的高温干热天气,也能度过结冰的低温,但在大雪之际,为觅食充饥,常会作短暂的结群迁徙。多半时间,百灵栖于荒漠草原,出没在草滩沙丘间,甚喜沙浴,用以降温防热,并可清理羽毛和体表的污物。
百灵的食性较杂,春食嫩草芽,杂草及杂草种子等等;夏季和秋季主食昆虫;冬食草子和多种谷类,也取食昆虫及虫卵。百灵从不危害农作物,在春末和夏季育雏期内,捕食大量昆虫为食,是产区内的重要益鸟。
百灵营巢在地面稍凹处或丛草间,巢区内多有杂草掩蔽着。有时其巢也营在耕地的胡麻、小麦、莜麦等农作物的植株间凹陷处。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营筑,以枯叶,杂草及泥土垒彻而成。卵产于5-7月间,卵亮呈白色而略现沙黄色,壳面光滑并有褐色细斑。孵化期12-15天,雏鸟出壳前1-2天,雌鸟停止离巢觅食,常由守卫巢旁的雄鸟衔食归巢饲喂雌鸟。初生雏鸟留巢7-8天,以后随亲鸟离巢活动,但仍由雌雄亲鸟饲喂,在22-25日龄雏鸟开始飞翔,捕食,营独立生活。每对亲鸟一年可产卵1-3巢,育成1-2巢幼鸟。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3-5
- 行业 教育科研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3-5
- 行业 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