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快捷导航

精彩推荐:MY0511客户端下载

    • 中信银行

    • 希尔顿欢朋酒店

    • 公益体彩 乐善人生

    • 官塘桥鹏龙星徽奔驰

    • 天然石材·人造石

    » 梦溪论坛 » 家有学子 » 解放路大地幼儿园 » 妈妈课堂 宝贝真实的谎言
    解放路大地幼儿园  >  妈妈课堂 宝贝真实的谎言     
    查看: 14733  回复: 2
    妈妈课堂 宝贝真实的谎言      查看: 14733  回复: 2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
    • 注册 2005-9-7
    • 行业 教育科研
    •  
    妈妈课堂 宝贝真实的谎言

    最近在和我们班级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有部分家长跟我叙说了一些事情而引起我的思考,于是下载了一些关于孩子思维特点、语言特点的东西给大家分享!让您更了解您孩子的年龄特征!
    事件一、某孩子在家里跟爸爸妈妈说”老师说的,不许穿开裆裤,要穿蒙档棉毛裤。“(事实是老师从没有说过)
    事件二、一个孩子带玩具来幼儿园,另一个孩子大声说”老师不允许带玩具上幼儿园,老师会骂你的!“(事实是老师从未说过这样的话)
    事件散、某孩子回家后头上有个包,经过妈妈的询问得知是在幼儿园被另一个小朋友打了,那个小朋友还抓住她的头往墙上撞。家长很愤怒,冲到幼儿园找老师和另一个孩子以及家长。(事实是,该孩子因病没有来上学,额头上的包是在奶奶家被蚊子咬的)


    我们大家习惯地认为,孩子是最天真的、纯洁的、无邪的,他们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思想,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喜欢谁就大声宣布出来,毫不顾及对方的面子,甚至童言无忌,敢于揭露“皇帝的新装”。因此他们肯定不会“编瞎话”。于是,对孩子说出来的话,我们往往坚信不疑。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让我讲三个小故事给妈妈们听




    一起莫名疑案:健健掐人了!

    一天早晨,校车来到小娥居住的小区门口接她上学。车门一开,小娥妈妈冲了上去,对着坐在车里的一个小男孩大吼一声:“你是健健吗?”小男孩吓了一跳,莫名其妙地点点头。

    小娥妈妈继续大声质问:“你昨天掐我们家小娥来着,是不是?把小娥大腿都掐青了!”

    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我没掐她。”

    小娥妈妈简直怒不可遏:“不是你?!难道我们家小娥在撒谎?你给我说清楚!”

    向家长提问:你们认为谁在撒谎,健健,还是小娥?

    专家如是说: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撒谎的倾向是一种自然倾向,它是如此自发、如此普遍,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根据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恩的研究,儿童直到7-8岁,都不能完全陈述事实。他们并非要欺骗谁,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扭曲现实。比如当小娥不小心磕破了腿,会告诉妈妈是被别人掐的,以此来保护自己。

    真相大白: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当小娥的班里来了一个生龙活虎的小朋友健健,当健健做了一个什么举动,被成年人标签为“打人”,孩子们心里留下了这个表象是:健健打人了。当这个“打人”举动传到家长那里,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互相传言:健健爱打人,并且暗示性地追问自己的孩子:健健是否打你了?孩子很容易混淆自己的印象和想象,顺着家长的话说:是的,健健打我了。尽管小娥也许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怎样弄伤的,但是为了回答妈妈的质问,只好把脑海里最现成的表象取出来:“健健!”至于给好朋友栽了“赃”,会引发妈妈对准健健发泄怒火,是小娥不能预见的后果。
    专家如是说:

    在儿童记忆成熟之前,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区分什么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什么是自己想象或者自认为发生了的事情。有时某件事情发生过,儿童对此有一个印象。这个表象留存在他大脑里,并没有时间方面的概念。只要成年人略微引导一下,儿童就会认为这件事情曾经重复发生过、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己身上了。有时某件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但是只要问“对”了问题,或者给孩子施加一些压力,或者给他一些暗示,他就会相信这件事情的确发生了。

    真相大白:

    儿童心理学家瑟齐和布洛克就儿童证词一事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现儿童能够“记住”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只要成年人有诱导性地多问他们几句,他们就能“回忆”起生动的细节来。其中原因之一,可能在于儿童急于讨好成年人,而给出他认为成年人所需要的“答案”。另外一个现象是,这种“回忆”似乎具有一种传染性,一两个小朋友说“老师打我了”,会引发全班小朋友纷纷说“老师也打我了”。也许他们急于得到集体的接纳,不甘被排斥在外吧。他们不关心真相问题,只关心自己的需求。这是他们思维和行为的特性,是一种正常现象,无关乎道德范畴。

    一个搞笑回答:沙果是Apple Annie送给我的

    2006年“十一”长假,我们全家照例去北戴河度过几天。租住的别墅是连排两套,旁边入住的一家人也是每年都去北戴河度假。一天早晨,小米溜达到邻居家玩儿,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几只沙果。孩子爸爸看见了,随口问了一句,“谁给你的果儿(apple)啊?” 小米不假思索地回答道,“Apple Annie送给我的。”而在我们知道的人当中,从来就没有这样一个人呀。

    向家长提问:你们认为Miranda说的是谁呀?

    专家如是说:

    儿童的确对自己认为看到的事情毫无掩饰,也不会顾及对方的面子问题,口无遮拦,直言不讳,想到什么说什么。关键之处在于:他们的确“看到”事实真相了吗?他们的确“记住”事实真相了吗?他们能够准确地叙述事实真相吗?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形成和成熟,跟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四、五岁的孩子,根本分辨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说真话”及其重要性。这个小米,正在经历审美敏感期,他完全可以与想像中的人物说话,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真相大白:

    Apple Annie是当时小米爱看爱唱的字母歌曲中,一个想像出来的人物名称。隔壁邻居的名字肯定不叫Apple Annie,但是在三岁女儿心目中,给了自己这么多沙果的阿姨,把她叫做自己最喜爱的Apple Annie,是顺理成章的事情。Apple Annie么,肯定就是送给小朋友沙果的人!

    做妈妈的你要读懂宝贝的心

    1、切记,成年人眼中的“实话”和“诚实”,幼儿不一定能够理解得了。面对孩子杜撰的话语,不要一味地批驳为“谎言”。假如我们所有的人只能说真话,那么世间所有的童话、故事、小说,都是在“撒谎”啰。

    2、当孩子的叙述和事实不相吻合时,不要急于结论他在“撒谎”,站在他那个角度看一看,他这样说,是不是有很好的理由?比如,假如他“吹牛”了,那么,他是不是希望自己能够飞翔?是超级英雄?比其他小朋友跑得快?老师表扬了他?

    3、当你发现孩子为了逃避责任而编了“瞎话”时,不要急于揭穿他,更不要刑讯逼供。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帮助你收拾“残局”,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事件本身,而不是你的情绪反应上。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觉到,即便“闯了祸”,说出真相来,并不会给他带来灾难。

    4、向孩子探索事实真相,是一门需要掌握的技巧。记住,你问话的口气、态度、声调,都会影响孩子的回答。孩子会说出你所期待的答案,因为,对于他来说,讨好你,或者摆脱受训的折磨,比所谓的“真话”更加现实。当孩子承认事实时,不论他所承认的“错误”有多么严重,都不要再惩罚他。鼓励孩子拥有诚实的品格更加重要。

    5、培养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不仅要做到对孩子坦诚相待、从不撒谎、言而有信、遵守诺言,也要在孩子面前对所有的人都做到以上这几点。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
    • 注册 2005-9-7
    • 行业 教育科研
    •  

    导读:   小班一个宝宝叫俊俊,周五被妈妈接回家以后,他举着自己的右手食指说:“妈妈,手疼。”妈妈问:“你碰到哪里了?”“没有,饭烫的。”妈妈一听是饭烫的,心里就对幼儿园有意见了。“那你在幼儿园疼吗?”宝宝说:“疼。”既然孩子在幼儿园被烫着了,刚才老师为什么不说一声呢?偶尔出点差错,做家长的也不会过分追究老师的责任,但是这样故意掩盖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对孩子也太不负责任了。
      周一,妈妈把俊俊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对老师说了事情的经过,言语中表露出了不满情绪。老师觉得很纳闷,幼儿园里的饭向来温度适宜,不可能让孩子产生“烫”的感觉,于是就把孩子带到医务室。保健大夫可是“火眼金睛”,发现孩子手指头上扎了个细小的刺儿。这下妈妈感觉挺不好意思的,不停地向老师道歉。
    宝宝的手明明不是饭烫的,但他为什么说成是饭烫的呢?他是故意说谎吗?不是。这就是宝宝真实的谎言。

    都是“儿童崇拜”惹的祸!

      “儿童是天真无邪的、纯洁的天使。”谁对这句话都不会有异议。但是,如果我们机械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的生活可能要出现很多误会。

      我们平常的推理是:因为孩子是纯洁天真的,不会骗人,没有不良动机,所以孩子说的话都是真话,进而把孩子说的“真话”当成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决策和行动,结果常常会陷入如本例中所出现的被动、尴尬局面。从表面上看,发生这样的误会是家长观察不仔细所导致,但是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文化中的“儿童崇拜”现象给人们造成的错觉。

      “儿童崇拜”是成人世界附加在孩子身上的幻想、追求和膜拜。成人发现世俗社会有那么多的虚伪、狡诈、污染等丑恶而又无法救治的现象,面对初来人世、尚未被浸染的孩子,成人既憧憬、迷恋又自惭形秽,于是通过文学、绘画、摄影、雕刻等多种艺术手段创作了美丽纯洁的“天使”,以发泄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并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儿童是成人用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被神化的儿童,实际上是一种虚幻。

      撇开社会、政治、道德、文化和教育等诸多因素,心理学家从儿童是“人”而不是“神”的角度,研究和揭示了孩子的真实面目。孩子是一个尚未发展成熟的人,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常常把现实与想象混淆在一起,把自己和他人混为一谈。因此,当孩子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有的是他亲眼“看见”的,有的是他“听说”的,有的是“想象”出来的,有的甚至是别人的亲身经历,但他统统都“据为己有”,而宝宝“真实的谎言”就由此而来。
    真实的谎言原来如此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本例中宝宝的“疼”是怎么回事。当孩子感到“疼”的时候,他也开始积极地寻找原因。终于,他“想”起来自己吃饭曾经被“烫”过,那种感觉就是今天的这个“疼”。至于手扎刺儿也会“疼”,那太新鲜了,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体验,这回可得记住了,下次再“疼”,就得掂量掂量是饭烫的,还是刺儿扎的。

      可见,“儿童崇拜”现象促使我们更加热爱孩子,但是我们不能依赖这种文化来判断和推理孩子出现的问题,否则,我们在崇拜儿童的过程中可能就失去成人身份,真得变成和孩子一样了根据感觉说话,而不是根据事实说话。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后,可能经常会引起各种小误会、小摩擦,如果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家长和老师都对宝宝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简介:

      晏红,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在家庭教育咨询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并主持专栏。合著和独著多部专著,代表作为《培养幼儿好习惯》。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10-17
    • 行业 商业贸易
    •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您目前是游客,本帖已被系统设置了自动关闭,不可回复!

    0/5000字

     
    < >
     

    Powered by Discuz! X 2 0.018706 s 清除 Cookies - 镇江网友之家 - 手机版
    论坛导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