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上台时,南非是非洲最强大的经济体,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稳健的金融业。然而,他执政期间推行的经济政策却让这个国家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他首先取消了贸易壁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放市场迎接外国商品。从1994年起,南非大幅降低关税,例如纺织品关税从1993年的27%降至2003年的15%,服装关税从73%降至40%。
这一政策短期内刺激了消费,但本地企业难以与外国竞争,纺织业尤其受创。根据国际纺织服装皮革工人联合会的数据,2005年新贸易规则生效后,南非纺织业损失了数万就业岗位。制造业企业纷纷倒闭,工业区逐渐萧条。
同时,曼德拉受到西方环保思潮的影响,推动去工业化。他削减了制造业的税收优惠,并调整企业税率。1994年,企业所得税从48%降至29%,但制造业的扶持政策被大幅削减。
结果,汽车零部件、家电等行业难以维持,企业家选择将资金转移至海外。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制造业在南非GDP中的占比从1990年的20%下降至2000年的16.5%。这一变化削弱了南非的经济根基,使其从工业强国逐步沦为依赖进口的国家。
金融业也受到冲击。曼德拉允许外国资本控股南非银行,导致本地金融命脉部分落入外人之手。1990年代中期,外国银行开始主导约翰内斯堡的金融市场。
虽然这带来了技术和资金,却引发了对经济主权的担忧。南非的金融业从服务本地经济转向更多依赖国际资本,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
科技公司和医疗行业因此受到影响,研发能力下降,医疗质量滑坡。南非曾领先世界的医疗技术,例如心脏移植,逐渐失去优势。虽然这一政策为黑人提供了机会,却也让经济效率付出代价。
经济数据反映了这些政策的双重影响。1994年至1999年,南非GDP年均增长2.8%,1995年达到4.3%的峰值。然而,失业率从1994年的20%升至1999年的23.3%,黑人社区受影响尤甚。
贫困率略有下降,从1993年的65%降至1999年的60%,但仍居高不下。这些政策短期内促进了增长,却未能解决失业和贫困的深层问题,为后续经济困境埋下伏笔。
1999年曼德拉卸任后,南非经济在塔博·姆贝基总统领导下迎来短暂复苏。2000年代初,政府放松劳工法规,加速私有化,吸引外资流入。2004年至2007年,GDP增长率超过5%,2006年达到5.6%的峰值。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南非,2009年GDP萎缩1.5%。失业率攀升至25%,黑人青年失业率高达50%。制造业继续萎缩,2010年占GDP的比例降至15%。贫困率仍高达63%,基尼系数0.65,显示出严重的贫富差距。
曼德拉卸任后投身慈善事业。1999年,他创立纳尔逊·曼德拉基金会,资助教育和社区项目。他还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积极推动公众教育。
2004年,他宣布退出公共生活,此后仅偶尔露面。2008年,他的90岁生日庆典在伦敦举行,全球为之祝福。2010年,他在南非世界杯决赛上最后一次公开亮相,身体已明显衰弱。
晚年,曼德拉健康状况恶化,多次因呼吸道感染住院。2013年12月5日,他在约翰内斯堡家中去世,享年95岁。他的去世引发全国悼念,被尊为“国父”。然而,对于他的经济遗产,人们评价不一。
有人认为他牺牲了经济繁荣换取种族平等,有人则批评他的政策导致南非失去工业和金融优势。无论如何,曼德拉的影响深远,他的故事成为南非历史的重要篇章。
曼德拉用一生书写了抗争与和解的传奇。他结束了种族隔离,却也在经济政策上留下争议。南非的富裕与贫穷在他手中交替,他的决策既是时代的产物,也塑造了国家的命运。
不晓得什么情况。。。。。。
[ 本帖最后由 粉妖 于 2025-7-14 10:2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