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快捷导航

精彩推荐:MY0511客户端下载

    • 中信银行镇江分行

    • 公益体彩 乐善人生

    • 鹏龙鸿蒙

    • 天然石材·人造石

    » 梦溪论坛 » 百姓话题 » 我等一众草芥,还是少放点盐,“淡淡”的活着吧………………
    百姓话题  >  [社会写真] 我等一众草芥,还是少放点盐,“淡淡”的活着吧………………     
    查看: 826  回复: 7
     8  1/2  1  2  > 
    [社会写真] 我等一众草芥,还是少放点盐,“淡淡”的活着吧………………      查看: 826  回复: 7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1-12-17
    • 行业 医疗卫生
    •  
    我等一众草芥,还是少放点盐,“淡淡”的活着吧………………

    一、历史的代入幻觉

    最近睡眠质量不太好,需要听点东西才能入睡,今天听最新一季《熊逸讲透资治通鉴》,本来都快睡着了,听到这里为之一振,迅速分享给两个小伙伴,因为他说出了我很久以来的网络观察。

    请容许我先贴下原文:

    假如我们真的生活在武帝时代,大概率会过着很糟心的日子,无论多辛苦都存不下钱,在煎熬中忍受着武帝治大国如爆炒江湖菜的强悍手段。而当时过境迁,站在后人的角度回顾历史,切身的利益链条变了,当时的民生问题也就在遥遥远望中显得微不足道了,开疆拓土大杀四方的威风凛凛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人类作为社群动物,天性慕强,认同感不会投射给千载之前的无名百姓——即便那才是我们在血缘上一脉相承的亲亲祖宗——而只会投射给九霄云上的威武帝王,从中油然生出嫡亲皇子皇孙继承了万里江山一般的奇妙爽感。

    一个小伙伴看了之后说,“读历史的人,很容易代入历史人物,共情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东西。但历史的灾难,一般就是「民相食」三个字。。。除非想象力丰富到一定程度,不然谁也共情不了。而且现在小说,电视剧,网文那么多,普通人就更容易代入主角。”

    汉武帝在位54年,他的统治可以用“折腾”两个字来形容。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东征朝鲜、西征大宛,几乎把整个汉朝的军事力量用到了极限。

    武帝发动19次对外战争,将文景之治积蓄消耗殆尽,百姓因赋税、徭役陷入贫困。

    这些战争确实让汉朝的疆域空前扩大,但也让百姓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频繁的战争需要大量的士兵和物资,而这些最终都来自百姓的赋税和徭役。

    结果就是,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据记载,汉武帝时期中国人口从4000万锐减到2000万,出现“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民生危机,甚至出现“饥民相食”的惨状。

    除此之外,他还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虽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也让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再加上他晚年沉迷于求仙问道,修建宫室、举办封禅大典,耗费了大量国力。

    可以说,他的统治在当时是“强国家、弱民生”的典型代表。

    所以,在汉武帝刚去世时,对他的评价并不高。甚至有大臣认为他的过失太大,不配立宗庙。

    但是今天很多人提起汉武帝,常常会用“开疆拓土,雄才大略”来形容汉武帝。

    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叙事往往被权力重构,平民的苦难很容易就被宏大叙事所消解。

    如今,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威风凛凛,成为后世人们的记忆焦点,而《盐铁论》记录的民生凋敝却很少再被提及。

    强权者书写的历史被浪漫化,而沉默大多数的苦难只能湮没于时间的尘埃中,个体苦难的褶皱总被熨平成帝王年表的直线。

    二、历史记忆的重构

    汉武帝死后,从一开始的口碑很差,到今天人们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是一个逐渐服务于“当下”的过程。是一种需求,而不是历史真相。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编造汉武帝晚年发布《轮台诏》悔改的形象,通过引用野史《汉武故事》等非正史材料,将汉武帝描绘为“勇于改错的明君”。

    这个叙事,实际上是影射王安石变法,借古讽今表达对宋神宗激进改革的不满。

    有历史学家考证,《轮台诏》仅调整西域屯田政策,未改变穷兵黩武的国策,真正政策转向始于汉昭帝时期。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让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武帝的功绩,甚至评价他的功绩“冠于百王”,认为他在开拓疆土、推动礼乐制度方面的成就超越了历代帝王。

    这种评价的转变,和儒家思想在后世的主导地位密不可分。

    汉武帝被塑造成儒家理想中的“圣王”,他的个人过失被弱化,而他的制度贡献被放大。

    而到了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汉武帝的“攘夷辟境”政策被重新解读为民族自强的象征。

    他的北击匈奴、开疆拓土,被视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敌、争取独立的典范。这种解读让汉武帝的形象更加正面,成为民族主义叙事中的英雄。

    人们更关注其在巩固国家统一、抵御外敌方面的贡献,而对其穷兵黩武、赋税繁重等过失则大大弱化。

    进入现代社会后,尤其是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热播,让汉武帝的帝王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影视作品、文学创作对他的文治武功进行了高度美化,把他塑造成了一个“雄才大略、感情丰富”的明君。

    这种叙事既迎合了现代人对强势领导者的想象,也通过那些演员的塑造,让人们幻想中的汉武帝的个人形象和魅力被无限放大。

    总之,人们对汉武帝记忆的重构史,本质上是一部权力驯化历史的标本。

    从司马光的隐喻到近代的民族叙事,历史真相不断被时代需求切割重组。

    而破解这种重构的关键,在于识别不同主体,如何将过去的“历史”,转化为服务于当下的“记忆武器”。

    简单说,就是要看清楚“你是谁”。

    三、不要入戏太深

    看清楚“你是谁”,才能够看清楚自己的利益点在哪里。

    很多人认同“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创造历史”,这种认同往往是在假设,他自己是创造历史的受益者。

    但是看看真实的历史,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惜一切代价创造历史,绝大多数人都是那个“代价”,而不是“历史”。

    最近网上很多人又在破口大骂了,就跟当年骂马云一样,既安全也不需要付出什么成本。

    实际上,这些人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利益点在哪里。他们以为骂一骂,把对方吓怕了、驯服了,自己既就会是那个受益者。

    今天另一个小伙伴说,“家的工作就是让大家忘记自己的利益,交出自己的利益。”

    所以,醒醒吧普通人,我们都不是历史的主角,不要入戏太深。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9-7-1
    •  

    我觉得吧,这事儿挺扎心的。国家强了,咱老百姓咋就更穷了呢?这不跟“崽卖爷田不心疼”一个理儿吗?可咱不是那“崽”,是那被卖的“田”啊。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8
    • 注册 2004-8-7
    •  

    小时候没有书读,有段时间我特别迷历史书

    中外各个大洲,大洋,各大宗教发展,各个民族变迁,历史故事都令人惊叹。
    惊叹之余,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战争的血腥。

    我所能代入的不是凯撒,不是魏征,不是曾国藩,不是埃及艳后,不是慈禧,不是撒切尔

    我是穆罕默德追杀异教徒中的一个基督徒
    我是十字军东征刀下的一个穆斯林
    我是被塞进底舱运到欧洲的非洲黑奴
    我是纳粹集中营里的一个犹太琴师
    我是海参葳被俄军占领后勒令赶走的渔民
    我是成吉思汗屠戮全城中的一个年轻母亲
    我是加沙出生没上过学的一个少年
    我是以色列被哈马斯从室外音乐会劫持的人质


    在所有能写进历史书的大事件中
    我们每个存在过的个体,只是书里的一粒尘埃
    遇到重大变故,也许能苟活,也许成为牺牲品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8
    • 注册 2005-6-12
    • 行业 其它
    •  

    对百姓来说,日子是不是过的越来越好是根本,开疆拓土恩泽四方跟我有毛关系,医院会因为航母下水卫星上天而免除你的医药费吗?中国几千年**社会基本都是糟粕,一直罔顾百姓疾苦,强调高低贵贱不能平等待人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22-9-29
    •  

    看了太平天国的微虫世界。
    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
    这几年大环境不好,一定要努力的活下去。
    2040年左右,还你一个超越大唐的盛世。




     8  1/2  1  2  >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您目前是游客,本帖已被系统设置了自动关闭,不可回复!

    0/5000字

     
    < >
     

    Powered by Discuz! X 2 0.055561 s 清除 Cookies - 镇江网友之家 - 手机版
    论坛导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