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信!那都是网上的都市传说。
最近,一个河南洛阳的00后女孩...可可,就因为这个职业火了一把。
但真相,可能要让你大跌眼镜了。
身高一米七,大学念的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听着是不是挺“岁月静好”?
可她干的活儿,却是在陵园里替人扫墓。
月入过万?那是天方夜谭。
但其实,这才是多数从业者的真实写照。
在这份“骨感”现实背后,是00后一种不走寻常路的择业观。
别人吹月入过万,可她时薪才二十块?
刚听说“职业代扫墓”的时候,很多人眼睛都放光了。
觉得这简直是“蓝海行业”,轻松月入过万?
甚至有人传得神乎其神,说清明节前后随便干干,几万块就到手了。
可可听到这些传闻,大概只想送上一对白眼。
她去年10月份,入职了洛阳凤凰山生态纪念园。
干的就是这份“代亲祭扫”的活儿。
拿到手的工资是多少呢?
四千出头。
是的,你没看错,就这么点儿。
我们来简单算一笔账...
月薪4000多,就算按每月工作26天算,每天的收入也才一百五六十块。
连200块的边儿都摸不到。
换算成时薪?也就二十来块钱。
跟奶茶店小妹差不多。
那些动辄几万的数字,听听就好,别往心里去。
很多人脑补的“代扫墓”,是不是就是鞠个躬、献束花,完事儿?
可可的工作,比这繁琐得多,也辛苦得多。
她得代表委托家属,一丝不苟地完成全套仪式。
第一步,是深深地鞠躬,表达敬意。
然后...注意了,是跪在墓碑前,用干净的湿毛巾,仔仔细细地擦拭每一寸碑面。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犄角旮旯都不能放过。
接着,才是敬献鲜花,摆上带来的水果、点心或者其他祭品。
整个过程,还要用手机全程录音录像,结束后发给家属看。
这活儿通常是两人一组协作完成。
碰上清明节前的高峰期,那才叫一个“酸爽”。
一天下来,要替十几位逝者进行祭扫。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她每天光是90度的大鞠躬,就得上百次。
膝盖跪在冰凉的石板地上,一跪就是好几分钟。
尘土飞扬,汗流浃背。
这跟她上一份在文旅公司做策划的工作比起来?
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没有空调房,没有下午茶,只有弯腰、下跪和擦不完的墓碑。
人生是旷野:00后的“普通”与“不平凡”
拿着不到两百块的日薪,干着这么又累又“晦气”的活儿,图啥?
要是放在十年前,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学毕业生,跑去陵园里干这个。
怕不是要被唾沫星子淹死?
但在可可这儿,逻辑完全不一样了。
她说,这就是一份工作。
“普通,但不平凡。”
这话从一个00后嘴里说出来,带着点酷劲儿。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句流行语,简直就是她心态的注脚。
她就是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喜欢尝试点不一样的。
这份工作,在她看来,是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桥梁。
这种价值感,是坐在办公室里P图、写方案给不了她的。
工作嘛,钱固然重要,但“我乐意”、“我觉得值”,同样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其实啊,这种看似“另类”却承载情感传递的工作,自古就有。
想想古代那些代人守墓的“孝子”,或是某些仪式中默默服务的祭祀人员。
形式变了,但那份连接阴阳、寄托哀思的内核,似乎一脉相承。
只不过,现在它变成了一门生意,一种可以明码标价的服务。
拿逝者和亲情当商品,是不是太没人情味了?
把扫墓这种事都外包,孝心何在?
这种质疑的声音,在网上一搜一大把。
但,这就是现实。
二十来岁的可可,用她的选择,给这个时代关于“工作”的定义,扔下了一颗小石子。
是不是非得西装革履、月入斗金,才算“正经工作”?
或许,当一个年轻人愿意俯下身,在肃穆与尘埃中,寻找一份工作的意义时...
但这份坦然和那句“普通但不平凡”,却比很多虚假的“月入过万”传说,更值得琢磨:
不过,不一定是以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