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都知道河豚味美,但暗藏的致命风险也不能忽视
近日,常州一对老年夫妻因食用河豚引发中毒。其中一人病情凶险出现了心跳呼吸骤停
3月6日下午,家住新北区小河的潘女士夫妻俩与朋友聚餐时,食用了自制的河豚料理。2个小时后,潘女士出现身体发飘、行动不利索等症状,而她的丈夫曾先生不仅手麻,还陷入昏迷。
潘女士的子女立马将两人送往常州四院急救。曾先生一度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医护人员立即给曾先生做了心肺复苏术,十几分钟后,曾先生恢复心跳。
经过毒物检测证实,患者尿液、胃液及残留河豚肉中均检出河豚毒素。医院对两人进行了洗胃、导泻等措施。
由于抢救及时,曾先生次日神志恢复,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同食河豚肉的潘女士因摄入量较少仅出现轻微症状。追问病史时医生发现,曾先生有食用河豚内脏的习惯。曾先生坦言:“吃了三四个河豚肝。”
常州四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范秀丽指出,河豚内脏含有大量毒素,尤其是神经毒素,会抑制神经传导,导致呼吸肌麻痹和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致心跳骤停。肝脏作为解毒器官,毒素富集量极高,即便经过处理也难以清除。市民若需食用河豚,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选择餐厅加工,切勿因贪恋美味而忽视安全。
河豚,也被称为“气泡鱼”,在受到威胁时,能快速将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短时间膨胀成数倍大小,但是可爱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杀机。
我们能见到的大多数种类河豚都含有——河豚毒素,它是自然界发现的毒性最强的神经毒素之一。
河豚体内的毒素随季节变化有所差异。每年春季(2月~5月),为河豚卵巢发育期此时毒性最强,仅0.5毫克即可致人死亡。食用河豚中毒后,发病往往急速而剧烈,短至10~30分钟,长至3~6小时发病。
中毒后的症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河豚中毒后最先出现的症状是口唇和舌尖麻木、有刺痛感,随之会在手指、手腕以及各个部位相继出现麻木感。
接着会出现运动麻痹,表现为:四肢无力、步行困难、活动僵硬。
随着毒素侵入身体,中毒者开始出现全身性麻痹、瞳孔及角膜反射消失、无法言语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