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利用宝盖山铁路隧道再次引发热议,文史专家建议——
百年隧道改建“机车(铁路)博物馆”
《京江晚报》第016版:城周刊 2025年01月23日
1月15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聚焦”栏目《赓续镇江文脉,讲好镇江故事》中提及,市**、江苏源春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杰建议,为了保护利用好宝盖山铁路隧道,建议建设“中国镇江机车(铁路)博物馆”。报道刊发后,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王礼刚十分欣喜,当晚给本刊发来4000余字长文,建议建设“中国镇江机车(铁路)博物馆”。
“实际上,这个建议几年前就提出了,2018年《京江晚报》‘聚焦全市**’曾作过报道。”王礼刚表示,从2007年开始,他就开始呼吁充分利用和开发宝盖山铁路隧道。他认为,宝盖山隧道历史悠久,是镇江乃至中国近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不应任其破败损毁,殷切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立项建设“镇江机车(铁路)博物馆”。
呼吁充分利用和开发宝盖山铁路隧道
宝盖山隧道位于润州区宝盖山,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初完工,是当时沪宁铁路镇江火车站建设中耗银最多的一项工程,也是沪宁铁路上建设的第一座铁路隧道。隧道高5.5米,宽7.95米,原长度为406米。1931年,东段洞体61米开挖成路堑,隧道长度缩短为345米。1937年底镇江沦陷前夕,隧道遭到日军轰炸,日军侵占镇江后修复。
1978年沪宁铁路复线竣工后,宝盖山隧道所在线路改为支线,其作用逐渐下降。2004年沪宁铁路镇江市区段3号线整体拆除,宝盖山隧道封存,作为历史见证予以保留。
1月22日,记者费尽周折来到宝盖山隧道西侧入口看到,入口两侧立柱上分别刻有“1905”和“1908”字样,字迹清晰。封砌的墙体上挂有一块牌子,上写“镇江市优秀历史建筑,宝盖山隧道(清末)”,公布时间是2010年11月9日。从北段低矮的墙体上方向内眺望,可见隧道东入口。向西越过牌湾路口,可见中山广场内保存下来的一段铁路,铁路西段摆放着一台命名为“中山号”的老式蒸汽机车,栏杆上悬挂的铭牌上文字记载,位于中山北路与朱方路交叉点上的中山广场曾经是镇江老火车站原址,孙中山先生3次来到镇江,有两次都是从这里下的火车。
王礼刚告诉记者,2017年7月至9月,镇江市征集推进“精美镇江”建设人民建议,他将撰写的建设一座“中国镇江百年铁路机车博物馆”建议,发送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后,引起市政府重视。当时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就隧道人民建议,代表市政府向他进行了通报。2017年,他曾将此建议报给市政协委员薛龙和,薛委员在2018年“**”上提交了相关提案。2018年12月,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提案征集工作全面展开,他再次整理建议通过邮箱进行了提交。
建设“机车(铁路)博物馆”切实可行
王礼刚认为,沪宁铁路是中国早期建设的铁路之一,宝盖山隧道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在城区有此隧道,在中国整个早期铁路建设中是少有的。建设“机车(铁路)博物馆”,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必要性方面,宝盖山铁路隧道是中国早期铁路建设的见证,其不仅位于城区,还是双轨隧道,且目前保存十分完好,是十分有价值的历史实物、文物;百年来,机车、路况、车厢等都在不断变化、更新,机车越来越新颖,曾经的机车已经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建设“中国镇江机车(铁路)博物馆”可为后人留下一点历史实物;宝盖山隧道铁路已有20多年时间没有使用了,对这样的历史建筑,使用就是最好的保护;镇江千百年来是交通重镇,建设“镇江机车(铁路)博物馆”可充分凸显镇江交通重镇的历史地位,等等。
建设“镇江机车(铁路)博物馆”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宝盖山铁路隧道本身就是历史实物和文物,就是“镇江机车(铁路)博物馆”的展品;隧道及隧道两端露天空间,以及中山广场及工务段内现有房屋,均可作为博物馆展区,无需再去投资和兴建展室;可把原江边货站的绿皮车厢移至隧道,再添置不同时期的机车、车厢若干台,宝盖山山顶上的隧道气孔、岗亭哨所,以及原牌湾道口的工务段、碉堡等,都是近代沪宁铁路建设文物,隧道内壁布置灯光,内壁上可布展大型图片和文字介绍;全线经过初步整理即可开馆展出,开馆后再逐步进行完善,还可以在市民中募集有关铁路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
王礼刚还提出了把“中国镇江机车(铁路)博物馆”融入西城区大型旅游观光游览景区之中的设想。他认为,建设“中国镇江机车(铁路)博物馆”,亦是提升城市品位、拓展旅游资源的重要路径。“将‘中国镇江机车(铁路)博物馆’与西城区游览区域、历史文化融为一个整体,这样,景区进一步扩大,游览、观赏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王礼刚表示,建设“中国镇江机车(铁路)博物馆”,镇江切不可错过这个机遇,如果因为主观没有努力,而使宝盖山铁路隧道废掉,那就太遗憾了!
(方良龙)
“中山号”老式蒸汽机车
宝盖山铁路隧道西入口
摆放在西津渡景区的绿皮车车厢。
本版摄影:方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