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珰珰的铜豌豆

1080年,苏东坡被贬到黄州,过上了穷日子。

好在他有才华,名气大,为人好,徐太守慕苏轼之才华,常以酒宴相邀,在长江对面的朱太守,也常送酒食给他。

甚至诗僧参寥,画家米芾,还有云游四方的僧道,也常常慕名来访。

后来,连与他为邻的酒监、药师、大夫、农夫、村妇都成了他的座上宾,堂下客。

他的雪堂,成了文人佳地,百姓乐所,粗茶淡饭,薄酒疏粮,足以待客。因为,人们爱的是他的才华,敬的是他的为人。

做为仁宗眼中的宰相之才,几乎跌落到最底层。一般人可能会消沉,但是这样的变故却改变不了他那天生的乐观与豪迈。

即便是失去了车马、华服、美食,他还乐观的在雪堂的墙上写了三十二个字,自己昼夜观看。

《自戒》  (苏轼)

出舆入辇,蹶瘘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娥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坐豪车住在豪宅享受,反而会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也就是说老是享受也会导致富贵病。他没有马骑,但是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对他来说,好象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

失去了人认为的好东西,在他来看也是是一种福气。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苏东坡能够到哪里都快乐满足,就是他无论处于怎样的恶劣
的事件或者环境,他都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他能把人所认为的坏事变成好事,因为他有那样的智慧和胸怀。

即使后来他被贬到海南,当地无医无药,他还乐观的告诉朋友:每想到京城很多人丧生于庸医之手,自己颇觉庆幸。也许是自我安慰,但是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乐观的,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也有道理,过去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太安逸也不是什么好事。

走到哪里,他都能够把自己沉静下来,不论遇到官、民、僧、道,还是贵、贱、老、少,都能够一视同仁,没有任何架子的和别人打成一片,这样的人自然受到大家的喜爱。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不是一个独乐乐的人,他喜欢和别人一起分享,哪怕是最简单的快乐。

和蔼可亲、幽默机智,人们对他的喜爱远远超过其他文人。

他的乐观的情绪感染着周围的人,好象也是在无声的告诉别人:你看我这样的才华,受到这么大的委屈,还是能够豪气不减,乐观豁达,热爱生活,那么你们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呢?

他那坚韧不拔的意志,使他成了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管遇到困境还是被人打击,他还是饮酒赋诗,本色不改。

就是说无论怎么样的艰难困苦也改变不了他,相反,人们都会被他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带动。就连听到他去世的假消息,心中难过,连午饭都不想吃了,叹了口气说:难得再有这样的人才了!

苦难成就了苏东坡,他的所做所为、所言所行被更多的后代文人景仰。

林语堂出国,还专门带了几本苏东坡所作的古刊善本书。

他觉的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

能够写《苏东坡传》,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讲讲苏东坡的陈年往事,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