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在年轻人中引发热议。有人觉得这切中现实,也有人批评这是何不食肉糜”。其实,蔡澜想强调的是经济基础决定生活选择权。他阅历丰富,深知没有积蓄,人容易陷入手停口停”的困境:不敢辞职,不敢结束消耗性的关系,甚至连休息都成奢望。在他看来,100万是让人能喘口气、拥有抗风险能力的起点。

对普通打工族来说,存够100万并不容易。202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约12万元,私营单位约7万元。在一线城市以外,打工者扣除房租、生活费后,每月能存下两三千元已属不易。按每月存3000元计算,存够100万需要近28年,这还没考虑通胀的影响。而且,结婚、生子等支出,以及35岁职场危机,都可能打乱储蓄计划。

蔡澜所说的想尽办法”,才是关键。这并非提倡苦行僧式的储蓄,而是鼓励用策略积累财富:一方面,提升专业技能,争取加薪或开拓副业;另一方面,坚持先储蓄,后消费”,利用自动化工具强制储蓄。同时,学习基础理财知识,减少非必要消费,把钱投入到提升个人价值上。具体来说,可以设定每月固定比例的储蓄目标,比如收入的20%-30%;尝试使用记账APP,了解资金流向,找出可优化开支;将储蓄分为短期备用金(如3-6个月生活费,存入货币基金)和长期投资(如指数基金定投),让钱生钱。
虽然100万的数字会因时代、地域而变化,但储蓄的本质从未过时。财务储备是抵御风险的保障,也是获得人生选择权的基础。它或许不能让人暴富,却能赋予人拒绝的底气。存钱的过程,更是对目标管理、自律能力的锤炼,帮助人们摆脱被生活裹挟的状态,掌握人生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