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学习过程中,我们都傻傻的不知道原来数理化的学习还是有很多解题模型的。

这种高考数学题的变化,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首先,学生必须回归课本。

学生如果再继续背诵太多二级公式和模型,那数学的学习就是真的误入歧途了。学生首先要回归课本,把课本上的每个定理公式都首先搞明白,然后再谈拓展和应用。实际上,如果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原理搞明白了,拓展和应用相对来说就会非常轻松,起码在你刷每一道题的时候,都会想到课本上这些基础知识。

学生不但要回归课本,更要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其次,老师必须足够优秀。

数理化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跟老师学习或者建立一个自己思维模式的过程,而不是听老师给你讲了一道又一道题,这种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个人的学习而言没有任何作用和意义,只是浪费时间而已。所以,有些学生平时看着学习很努力刻苦的样子,但是一考试就倒数,他们根本没有学会学习。

数理化老师,按照新型高考题目的要求,理应达到本科必须是985学生的水平。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尤其是发达地方的高中,对老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很多优秀的高中都是招聘985毕业的学生。

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我从来不相信学渣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比学霸要强。数学的学习过程,我一直认为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起来的一个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才是考试的时候解决数学问题的法宝。当然,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建立到何种高度,则是由自己的智商决定的。

最后,学生的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作用是点拨。

我们90年代读高中的时候,大家最讨厌的就是老师啰里啰嗦的讲题,一些新手老师真的能把一道题从头分析到尾,除了听听没有见过的题,我很多同学是不听老师讲题的。遇到不会的题目,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解题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只需要提示一下即可,剩下的完全可以自己去解决。


平时靠多刷题得分的学生,高考一定会吃大亏。希望今年的高考,是近几年甚嚣尘上的模型化解题的一个终结,让数学回归本质,筛选出天赋型的种子选手。

我们班有个同学,平时的考试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三名,无他,他平时刷题比我们多很多,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正规考试的时候紧张。结果,连着两年高考都没有考上本科,而我们班考了27个本科。

90年代的高中老师为什么感觉非常厉害?原因很简单,很多老师读书的时候就是学霸,不少老师是因为偏科可能没考上本科,但是高考数学可能考140+,跟这些高智商的老师学习,铁定能学到很多逻辑思维模式。

而且同学们问他们题目的时候,基本都是拿过来看一眼题目,就基本可以告诉你这个题目的解决思路,当然,我们也根本就不需要这些老师帮我们去亲自解题。

现在扯淡的老师,上课的时候就是一道题一道题的给大家讲解。当然,这种方法适合中下游的学生,对学霸就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