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怒的海啸:海啸是如何形成的?

“无风不起浪”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但是有的时候就算没有风也会出现波涛汹涌的现象,甚至形成几十米高的海浪,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就是“海啸”的现象,发生海啸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灾害。

20041226日,印度洋海啸发生。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到20051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

20113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海下10千米。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4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
此次地震导致了东北·关东·北陆·东海地区的长周期余震。
海啸的破坏力如此之大,那么,海啸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本“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一般来说,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在平时,海面也不是平静如水的,海浪也会偶尔兴风作浪,但是这种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衰减很快。而海啸的“兴风作浪”可就不会这么“温柔”了,海啸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十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似“水墙”。

按照海啸发生的原因来看,海啸可分为四种

天气变化引起的风暴潮

○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

○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

○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地震海啸是常见的,也是危险性最大的。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

下降型海啸

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是指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急剧下降;隆起型海啸则是指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在这些运动过程中,海水也随着地壳一起下降或者抬升,这是海水的大规模的运动就形成了海啸。

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下降型”海啸,1983年,日本海中部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隆起型”海啸。

历史上一些破坏性极强的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50公里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5001000公里。而相邻的两个浪头距离也可能远达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鹏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当“水墙”推向岸上的时候,由于面积广,速度快,想要在发生时才逃难,成功的几率是很小的。

虽然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可以说日新月异了,但是对于这些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的不可抗力自然事件,人类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对海啸的预测特别是沿海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在太平洋地区用于监测海啸的地震台站有50余个,分属12个国家和地区。



[ 本帖最后由 WRB_70 于 17-11-13 17:3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