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快捷导航

精彩推荐:MY0511客户端下载

    • 希尔顿欢朋酒店

    • 公益体彩 乐善人生

    • 官塘桥鹏龙星徽奔驰

    • 天然石材·人造石

    » 梦溪论坛 » 家有学子 » 八叉巷小学 » 对于民国时期八叉巷小学的解读
    八叉巷小学  >  对于民国时期八叉巷小学的解读     
    查看: 5198  回复: 8
    对于民国时期八叉巷小学的解读      查看: 5198  回复: 8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61
    • 注册 2003-7-3
    • 行业 其它
    •  
    对于民国时期八叉巷小学的解读





    作者:弥陀寺客

          镇江市八叉巷小学即将在岁月中默默地走过百年。我想对她有一个解读和思考。昨天下午又去了校史陈列室。信手拍摄了一个史料照片。学校目前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学校与象山花园小学形成“一校两点”办学格局。我一直也没有参观过新校区。但是,瞧见网友发了一张照片,象山花园小学校仍然有一面墙著名为“镇江市八叉巷小学”。
          首先说一说“八叉手”的典故。据说,八叉手是一个汉语词语,形容才思敏捷。唐温庭筠才思敏捷。相传他考试作赋从不起草,叉手构思,叉八次手就赋成八韵,人称“温八叉”(见宋孙光宪《北梦锁言·温李齐名》)。后用“八叉手”形容才思敏捷。
          有人引用“八叉手”作诗入楹联说,曰:“才子吟诗八叉手,哪吒打架两脚风。”“才子吟诗八叉手,佳人作画一剪梅  。”“才子吟诗八叉手,名家论道五车书”。史载唐时温庭筠 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
          估计镇江城里的“八叉巷”,其形当也如同古人作“叉手”之状吧。隋唐前常礼还有作揖;唐宋之后就皆是万福礼。五胡乱华时期,万福礼成为女子的拱手礼。万福礼应是从拱手礼演化来的,左手半握拳,尚右手手掌覆盖左拳上,置靠于腹部正前,左脚后退半步中正微蹲,口呼万福。
           叉手示敬,在唐代是流行的一种恭敬姿势。唐柳宗元诗曰:“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所以一般认为在唐代始流行这种见面礼。那件唐代青瓷俑的叉手姿态,让我们看到西晋时,行叉手礼的形象。说明在早于唐朝三百多年前的西晋元康年间,已有叉手示敬的礼节。
          八叉巷的校门旧在大八叉巷,并不在斜桥街上。校门的形状经历过多次变迁。上图中的八小校门,上个世纪80年代尚存。学校创办于1919年,是购买民房建立的。首任校长据说是马客谈。江苏六合人。马客谈是江苏省有名的儿童教育家,提倡“儿童本位”教育,启发儿童自觉学习,爱国爱乡。其子马世均在耕作学领域辛勤探索。他是我国耕作学科主要开拓者。1937-1947镇江沦陷期间,八小校舍曾经被日人强占为战时医院。复校以后,学校面积比原来减少了一半。
           上图是“江苏省立镇江中学实验小学”的旧校图片资料。这个是1949年前八叉巷小学的学校校舍,对照学校90周年纪念册,应该是1927-1932年之的校舍。最早的“省立第九师范附小”的校史图片缺失。这个图片显示“江苏省立镇中实小”,谁可以解读这组图片的出处是什么?
             民国16年后,国民政府试行“行政大学区制”,将江苏省立第六中学与江苏省立第九师范合并成“第四中山大学区镇江中学”。民国17年8月,停止试行大学区制,该校再度改名为江苏省立镇江中学,设初中普通科6班,高中普通、师范科各两班,学生共357人。从有关图片资料上瞧,解放前的八叉巷小学是分高级部和低级部的,图片上有高级部教室的内部情况。我们推测高级部大致相当于4-6年级,低级部应该是1-3年级。图片显示,八叉巷小学是有自己的图书馆的。民国时期的八叉巷小学,学校似乎分为两个园,其一是学务园;其二是幼稚园。图片瞧得不是特别清楚的。
           学校里面的体育设施有滑桥和轩轾板。这个滑桥大约是相当于今天儿童玩的滑滑梯之类的东西。轩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uān zhì,意思是车前高后低为"轩",车前低后高为"轾",喻指高低轻重。出自《诗·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轩如轾。轩轾板,可能类似今天的儿童玩的翘翘板。这很有意思的。

    2018年10月10日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61
    • 注册 2003-7-3
    • 行业 其它
    •  

    学务处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省级教育行政机构。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 年 1 月)清政府颁布《学务纲要》,规定“于省城各设学务处一所,由督抚选派通晓教育之员,总理全省学务,并派讲求教育之正绅,参议学务”。遵行者不多。其内部组织不一。 由此观之,学务是一个清末以来较早使用的一词。早期的八叉巷小学,似有一个“学务园”,估计类似今天的学校的教务处吧?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61
    • 注册 2003-7-3
    • 行业 其它
    •  

    以湖北省学务处为例,下设审订、普通、专门、实业、游学、会计 6课,置“总提调”1人,总理全省学务。三十二年裁撤, 各省设提学使司。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61
    • 注册 2003-7-3
    • 行业 其它
    •  

    所谓“学务”就是教育事务。管理的方面很多,比今天的教务处要复杂得多。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61
    • 注册 2003-7-3
    • 行业 其它
    •  

    《文明小史》第二四回:“老前辈提倡学务,自然各色当行,不知办些甚么仪器书籍,请了几位教员?”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61
    • 注册 2003-7-3
    • 行业 其它
    •  

    对于民国时期八叉巷小学的解读



    作者:弥陀寺客



        镇江市八叉巷小学即将在岁月中默默地走过百年。我想对她有一个解读和思考。昨天下午又去了校史陈列室。信手拍摄了一个史料照片。学校目前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学校与象山花园小学形成“一校两点”办学格局。我一直也没有参观过新校区。但是,瞧见网友发了一张照片,象山花园小学校仍然有一面墙著名为“镇江市八叉巷小学”。

        首先说一说“八叉手”的典故。据说,八叉手是一个汉语词语,形容才思敏捷。唐温庭筠才思敏捷。相传他考试作赋从不起草,叉手构思,叉八次手就赋成八韵,人称“温八叉”(见宋孙光宪《北梦锁言·温李齐名》)。后用“八叉手”形容才思敏捷。

        有人引用“八叉手”作诗入楹联说,曰:“才子吟诗八叉手,哪吒打架两脚风。”“才子吟诗八叉手,佳人作画一剪梅  。”“才子吟诗八叉手,名家论道五车书”。史载唐时温庭筠 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

        估计镇江城里的“八叉巷”,其形当也如同古人作“叉手”之状吧。隋唐前常礼还有作揖;唐宋之后就皆是万福礼。五胡乱华时期,万福礼成为女子的拱手礼。万福礼应是从拱手礼演化来的,左手半握拳,尚右手手掌覆盖左拳上,置靠于腹部正前,左脚后退半步中正微蹲,口呼万福。

           叉手示敬,在唐代是流行的一种恭敬姿势。唐柳宗元诗曰:“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所以一般认为在唐代始流行这种见面礼。那件唐代青瓷俑的叉手姿态,让我们看到西晋时,行叉手礼的形象。说明在早于唐朝三百多年前的西晋元康年间,已有叉手示敬的礼节。

          八叉巷的校门旧在大八叉巷,并不在斜桥街上。校门的形状经历过多次变迁。上图中的八小校门,上个世纪80年代尚存。学校创办于1919年,是购买民房建立的。首任校长据说是马客谈。江苏六合人。马客谈是江苏省有名的儿童教育家,提倡“儿童本位”教育,启发儿童自觉学习,爱国爱乡。其子马世均在耕作学领域辛勤探索。他是我国耕作学科主要开拓者。1937-1947镇江沦陷期间,八小校舍曾经被日人强占为战时医院。复校以后,学校面积比原来减少了一半。

           上图是“江苏省立镇江中学实验小学”的旧校图片资料。这个是1949年前八叉巷小学的学校校舍,对照学校90周年纪念册,应该是1927-1932年之的校舍。最早的“省立第九师范附小”的校史图片缺失。这个图片显示“江苏省立镇中实小”,谁可以解读这组图片的出处是什么?

         民国16年后,国民政府试行“行政大学区制”,将江苏省立第六中学与江苏省立第九师范合并成“第四中山大学区镇江中学”。民国17年8月,停止试行大学区制,该校再度改名为江苏省立镇江中学,设初中普通科6班,高中普通、师范科各两班,学生共357人。从有关图片资料上瞧,解放前的八叉巷小学是分高级部和低级部的,图片上有高级部教室的内部情况。我们推测高级部大致相当于4-6年级,低级部应该是1-3年级。图片显示,八叉巷小学是有自己的图书馆的。民国时期的八叉巷小学,学校似乎分为两个园,其一是学务园;其二是幼稚园。图片瞧得不是特别清楚的。

        学校里面的体育设施有滑桥和轩轾板。这个滑桥大约是相当于今天儿童玩的滑滑梯之类的东西。轩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uān zhì,意思是车前高后低为"轩",车前低后高为"轾",喻指高低轻重。出自《诗·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轩如轾。轩轾板,可能类似今天的儿童玩的翘翘板。这很有意思的。

        八小有滑桥和轩轾板,这样活动器械都是幼儿玩的,所以,八小很有可能有一个幼稚园,即幼儿园的。早期的八叉巷小学是有幼儿园的。由此观之,八小有学前班是有悠久历史的。幼儿园,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旧称蒙养园、幼稚园,为一种学前教育机构,用于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通常接纳三至六周岁的幼儿。

        幼儿园早期的旧称是“幼稚园”。这是从国外引进来的。马客谈先生本人就是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重视儿童歌谣的研究,还重视科普教育,例如马客谈出版过民国版的《电的应用》、《牙齿保健法》。民国20年,马客谈和丁叔明主编过一本小学低年级的《协动实验课程》全一册。抗战时期,马客谈举家迁移到四川北陪,1945年他出版过一本民国版的《儿童教育》。从初步了解的资料瞧,马客谈在当时是中国社会具有先进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他极为重视儿童教育,积极宣传科学知识。



                                                                         2018年10月10日

    [ 本帖最后由 zhesue 于 2018-10-12 18:50 编辑 ]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61
    • 注册 2003-7-3
    • 行业 其它
    •  

    作者简介

    张风雷,男,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学本科文化,生于1967年7月14日。目前为镇江市京口区作家、教师和学者。曾就读于上隍小学、谏壁中学和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后执教于镇江市第九中学、镇江市八叉巷小学,著作有《张斋夜谭》(上下册,台海出版社出版)。

    学术论文

    [1]张风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题研究设计,教育信息化,2002年12期;
    [2]张风雷:“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节的教学设计,生物学通报(核心),2003年05期;
    [3]张风雷:植物开花奥秘多,科学大众,2003年10期;
    [4]殷红霞、张风雷:做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先行组织者,生物学通报(核心),2003年10期;
    [5]张风雷:建构中学校园网实战——江苏省镇江市第九中学校园网方案简介,教育信息化,2003年02期;
    [6]张风雷:捐髓对白血病说不,科学大众,2003年05期;
    [7]张风雷:光驱卡壳怎么办?科学大众,2002年09期;
    [8]张风雷:视频文件如何剪切处理,江苏教育,2002年08期;
    [9]张风雷:如何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浸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生物学通报(核心),2005年01期.

    联系作者:镇江市八叉巷小学 张风雷 邮政编码212001

    附录

    张风雷作品年表(2001-2009)

    2001年
    3月,发表《没水,今天日子怎么过?》,作者:张风雷,《镇江日报》(2001年3月19日A2版,“社会生活”专栏)
    2002年
    1月,发表《多媒体课件精彩纷呈》,作者:张风雷,《中国电脑教育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210,邮发代码1-170,2002年1月28日,总期454期,第4期)
    2月,发表《教师,爱到深处乐无穷》,作者:张风雷,镇江人民广播电台。
    4月,发表《视频文件如何剪切》,作者:张风雷,《江苏教育》(2002年4期)
    6月,发表《镇江灌南探索联合办学新路子》,作者:张风雷,《成才导报》(2002年6月5日-11日,总期751期,“一线传真”专栏)
    6月,发表《谈2002年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的策略》,作者:张风雷,《人民网》(2002年6月12日)
    6月,发表《这样的考生对得住父母吗》,作者:张风雷,《京江晚报》(2002年6月24日“市民广场”专栏,第14版)
    9月,发表《光驱卡壳怎么办》、《巧解屏保密码》,作者:张风雷,《科学大众》(2002年9期第29页)。
    9月,发表镇江教育简讯一则,作者:张风雷,《教师报》(2002年9月18日,第1063期,国内统一刊号CN—0030,邮发代码51-8)
    10月,发表《珍藏一种友谊》,作者:张风雷,《西南交大报》(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委员会主办,西南交大报编辑部出版,2002年10月30日,第4版,总期第452期)
    10月,发表《新课程改革前夕的思考》,作者:张风雷,《生物报》(2002年10月10日“教研版”专栏,第1期)。
    10月,发表《镇江老教师科海探秘》,作者:张风雷,《成才导报》(2002年10月16日-22日,总期769期,“信息快递”专栏)
    10月,发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作者:张风雷,《生物报》(2002年10月25日,总期2期,教研版)
    10月,发表《植物开花奥秘多》,作者:张风雷,《科学大众》(2002年10月“生态园”专栏)。
    10月,发表《市“金钥匙”科技竞赛在三中举行》,作者:沈军、张风雷,《京江晚报》(2002年10月31日)
    10月,发表《基教改革今启动/参训教师收获多》,作者:张风雷,《生物报》(2002年10月25日,总期2期,A2要闻点击,教研版,“八面风”专栏)
    11月,发表《秋去菊方好/天寒花自香》,作者:张风雷,《生物报》(2002年11月25日,总期636期,第6期)
    11月,发表《趣说植物种子的寿命》,作者:张风雷,《中学生理化报》(2003年6月8日出版,第139期,总期572期,“科技文摘”专栏)
    11月,发表《镇江开展新课程调研校校行活动》,作者:张风雷,《成才导报》(2002年11月27日-12月3日,总期775期,“八面来风”专栏)
    11月,发表《市“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举行》,作者:沈军、张风雷,《镇江日报》(2002年11月4日,综合新闻、体育新闻专栏)
    11月,发表《全国中学生物探究教学案例评比/市三中金燕老师获一等奖》,作者:张风雷,《京江晚报》(2002年11月12日,“综合新闻”专栏)
    11月,发表《利用期末考试进行生物学探究性学习(实验)的尝试》,作者:张风雷,《生物报》(2002年11月25日,教研版,总期4期,第4期)
    12月,发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题研究设计》,作者:张风雷,《教育信息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2002年12月20日出版,总期81期,第12期,第41页)
    12月,发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者:张风雷,《生物报》(2002年12月10日“高三版”专栏第7期,总期637期)。
    2003年
    1月,发表《学子患骨癌左腿被截/医药费巨大亟待救助》,作者:张风雷,《京江晚报》(2001年1月24日“社会新闻”专栏)
    1月,发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者:张风雷,《福建教育》(2003年1月第39页“教与学”专栏)
    2月,发表《镇江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教育培训班开班》,作者:张风雷,《江苏省教育技术报》(2003年2月20日,第01期,总期111期,“信息速递”专栏)
    2月,发表《建构中学校园网实战》,作者:张风雷,《教育信息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2003年2月20日出版,总期83期,第2期,第26-27页)
    3月,发表《我的的魔力小棒》,作者:张风雷,《镇江日报》(2003年3月12日B3版增华阁“教师手记”专栏)
    4月,发表《中国古代小说溯源》,作者:张风雷,《中国教育论坛》(2003年第4期,全国教育类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学教探究”专栏,第47-48页)
    4月,发表《你知道中华骨髓库吗?》,作者:张风雷,《中学生理化报》(2003年4月18日出版,第155期,总期588期,“科技文摘”专栏)
    4月,发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九中营巢来》,作者:张风雷,《成才导报》(2003年4月30日-5月6日出版,“一线传真”专栏)
    5月,发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一节的教学设计》,作者:张风雷,《生物学通报》(2003年5月20日出版,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全国生物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第38卷,第5期,第72页)
    5月,发表《关注睡眠/关注健康》,作者:张风雷,《中国教育论坛》(2003年第5期,全国教育类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学教探究”专栏,第47-48页)
    6月,发表《非典型肺炎是什么》,作者:张风雷,《中学生理化报》(2003年6月8日出版,第160期,总期593期,“科技文摘”专栏)
    10月,发表《做学生探究学习的先行组织者》,作者:殷红霞、张风雷,《生物学通报》(2003年10月20日出版,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全国生物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第38卷,第10期,第37页)
    10月,发表《我市男子手球队成立》,作者:张风雷,《镇江日报》(2003年10月6日)
    11月,发表《此心只为桃李醉》,作者:朱伟广、张风雷,《京江晚报》(2003年11月27日“青青校园”专栏)
    12月,发表《此心只为桃李醉》,作者:朱伟广、张风雷,《镇江日报》(2003年12月1日B版“京口周刊”专栏)
    12月,发表《省初中英语会课评比市九中教师获第四》,作者:张风雷,《京江晚报》(2003年12月28日“城市动态”专栏)
    12月,发表《听课、评课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作者:张风雷,《生物报》(2002年12月10日,教研4版,总期657期,第25期)
    2004年
    1月,发表《禹山并路路基垫高/九中师生出入不便》,作者:张风雷,《京江晚报》(2004年1月1日“京江民生”专栏)
    3月,发表《省第三批绿色学校公布我市5校上榜》,作者:张风雷、翟进,《京江晚报》(2004年3月19日A5版“城市动态”专栏)
    5月,发表《语文教学专家、南师大副教授高朝俊在市九中作高考作文专题报告会》,作者:张风雷,《京江晚报》(2004年5月25日“消费时尚”专栏)
    5月,《浅谈人文科学的艺术性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作者:张风雷,《生物报》(2004年5月15日,教研版,总期33期,第665期)
    9月,发表《读“月胡八景”并序》,作者:风雷,《京江晚报》(2004年9月2日,A8版“京晚·阅读”专栏)
    2005年
    1月,发表《如何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作者:张风雷,《生物学通报》(2005年1月20日出版,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全国生物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第40卷,第1期,第29-30页)
    2月,发表《三毛真情读》,作者:张风雷,《镇江日报》(2005年2月10日A2版“芙蓉楼”专栏)
    5月,发表《闲话镇江古井》,署名:踏雪,《镇江日报》(2005年5月13日,B3版“文化”专栏)
    5月,发表《我喜欢体彩的N种理由》,作者:张风雷,《京江晚报》(2005年5月16日,A23版“体育”专栏)
    7月,发表《风花雪月读诗词》,作者:踏雪无迹,《辽宁青年》(2005年7月1日第13期总期第784期)
    9月,发表《在村小读书》,作者:张风雷,《镇江日报》(2005年9月22日B3版“芙蓉楼”专栏)
    2006年
    2月,发表《“上皇山”在何处?》,作者:张风雷,《镇江日报》(2006年2月13日“三山闲话”专栏)
    2月,发表《市九中举办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作者:张风雷,《京江晚报》(2006年2月27日“小记者”专栏)
    3月,发表《京杭大运河与河西地方》,作者:张风雷,《镇江日报》(2006年3月20日“三山闲话”专栏)
    3月,发表《关于“林荫道”与“林阴道”的辨析》,作者:张风雷,《中国教育之窗》(2006年第3期,中华教育基金会、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所核心期刊,第38-39页)
    9月,发表《关于上隍村发现清光绪年〈张氏宗谱〉及其真伪考辨》,作者:张风雷,《江南时报》(2009年9月6日,人民日报主管,江南时报社出版,总期第3411期,时报专版)
    9月,发表《关于谏中的记忆》、《怀念谏中一位英年早逝的清华学子——张智平》、《怀念谏中的王冠先生》三文,作者:张风雷,情系谏中征文:《你是我的永远》(谏中校庆50周年资料之二)
    10月,发表《闲话镇江古井》,署名:zhesue,《带我一起飞》(2006年10月,上海三联书店,第311-313页)
    2007年
    4月,发表《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初探》,作者:张风雷,《镇江教工》(2007年第4期,“从教一得”专栏第34页)
    12月,发表《〈镇江沦陷记〉手稿归来有感》,作者:张风雷,《镇江沦陷记》(张怿伯著,镇江市图书馆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78页)。
    2008年
    4月,发表《另辟蹊径记录:赛珍珠研究与镇江》,作者:张风雷,《镇江教工》(2008年第4期总期80期,“金山笔谈”专栏第41页)
    2009年
    2月,发表《父亲是个坚强的人》,作者:张风雷,《京江晚报》(2009年2月19日,B16版“江花·文学”专栏)
    3月,发表《镇江知青是镇江一个时代人的历史》,作者:张风雷,《纪念》(2009年3月7日)
    5月,发表《关于高禾生的<揽胜诗草>及<揽胜续草>》,署名:踏雪无迹,《金山》杂志第5期。
    5月,发表《镇江民间艺人聚会三阳巷/唱扬州清曲怀念魏绍章》作者:张风雷、鞠永平、周本林,《京江晚报》(2009年5月3日)。
    5月,发表《扬州清曲有了镇江版/西洋钢琴融入东方文化》,作者:张风雷、王荣荣,《中国新闻网》(2009年5月8日“镇江新闻”专栏)
    7月,发表《魏绍章与扬州清曲在镇江地方的传播》,作者:张风雷,《现代家庭报·城市生活》(2009年7月,南京市新闻出版局主管,现代报刊联合发展中心主办)
    8月,发表《品味时尚》,署名:踏雪无迹,《金山》杂志第8期。
    10月,发表《镇江籍诗人常白史料近日破解》,作者:张凤雷、周本林,《京江晚报》(2009年10月13日)
    10月,发表《魏绍章与扬州清曲》,作者:张风雷,《国学网》(2009年10月30日)
    11月,《一代诗杰/魂归何处》作者:张凤雷,《镇江日报》(2009年11月9日3版“西津渡”专栏)
    11月,发表《魏绍章与扬州清曲》,作者:张风雷,《镇江日报》(2009年11月23日3版“西津渡”专栏)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61
    • 注册 2003-7-3
    • 行业 其它
    •  

     八小第二任校长王凤翔是贵州人吗?笔者还是从网络上发现贵州正安县志中有一则关于王凤翔的资料。录之如下。

    民国元年(1912年)

    是年春贵州光复军游击营管带朱兴武率部驻正安。

    是年夏滇军大队长甘澍、中队长禹发启率部驻州城和新州。

    7月28日境内股匪刘占彪率众100余人,袭败新州驻军,州城戒严。

    是年秋成立正安县保甲总局。

    是年州人王凤翔留日回国,提倡妇女放足,男子剪辫,倡导禁烟,发展新学。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61
    • 注册 2003-7-3
    • 行业 其它
    •  

    这一则资料说王凤翔,1912年即民国元年,他留日回国,提倡妇女放足,男子剪辫,倡导禁烟,发展新学。此人会不会来到镇江,成为江苏省立第九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呢?这要待核实有关史料。我仔细查阅了正安1912-1927年记载,除了1912年提及王凤翔,似乎没有再提王凤翔,说明王凤翔可能已经不在贵州正安,到别处谋生路了。从上述王凤翔的举措,证明他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学人。他提倡妇女解放,倡导新的社会风气,剪辫禁烟,发展新学。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您目前是游客,本帖已被系统设置了自动关闭,不可回复!

    0/5000字

     
    < >
     

    Powered by Discuz! X 2 0.056496 s 清除 Cookies - 镇江网友之家 - 手机版
    论坛导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