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只要一不管,这社会就彻底乱了,发展也无从谈起。
在这背后,其实就是上层管理者对于控制欲的无尽渴望与追求。
当我们谈论制度、管理这些话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认为那是一个机械化的东西,但事实上,制度和管理的背后还是人,是人性决定了管理方式。
所以,问题的根源也出在人性之中。
在一切都相对松弛的年代,人性总体来说也是有所不同的。
管理者作为人性的一部分,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更倾向于“放手自由去干”而不是“跟着我指定的方式去干”。
比如说对待学生,那时候寒窗苦读更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比较私人化。努力不努力全凭自己,老师也不会苛求学习之外的其他细节。
所以那时候价值观也更多元化,课后老师还经常跟学生混在一起打篮球什么的,大家都活得比较有“人味儿”。
在经济领域就更是如此了,在“放手去干”的年代,除了法律有限制,基本上再看不到什么其他规矩。
做生意的人大展神通,将自己的各种奇思妙想融入商道,各种创新发明也层出不穷。
文化领域更不用说,没什么固定的价值观需要宣扬,各种各样百花齐放,只要创作本身是优秀的即可。
但后来,就逐渐变成了“按照指定的方式去干”。
“管一管”逐渐取代了“自己干”的思维,成为社会主流。
背后则是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要试图抓住一切、控制一切,才觉得安心。
从经济上来说,是从自由经济发展到了产业经济,产业经济则是跟着“统一指挥棒”来的。
指挥棒要搞新能源车,就全国各地上马项目,大家一起蜂拥而上,最后骗补贴、内卷都来了。
各地方的招商不再是因地制宜和花样创新,而是跟着产业指挥棒走。
比如这几年在很多地方,没有挂上“高新制造业”这个边,你就别想被招商引资。
到了教育领域,就更是如此,“管一管”早就超越了分数这件事,而是拓展到了学生的一切领域、一切生活、所有时间。
如果没有每分每秒都盯着学生,似乎这些学生就要“瞎搞”似的。
所以发明出来各种各样的方式,严格监控学生,拴住他们的时间精力,让他们无处遁形、无处隐藏。
让他们没有社交、玩耍、发呆、疯疯癫癫的机会和空间。
学生不需要人味儿,他们在管理者眼中只是机器。
教职工也一样,他们是完成这个“无死角监控”的执行者,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成了被监控者,要接受全方位无死角的控制。
于是,无穷无尽的报表、汇报、考核、检查就来了。
检查者自己也疲于奔命,但又不能放松,于是形成了“每一层都累得半死怨声载道”这种状况。
“管一管”,成了一种深刻的恐惧感、强迫症,像烙印一样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
那么再往深了说,根源又在哪?
其实还是在于“层层检查”的这种对上负责制。
往上追根溯源,你总能找到一个负责检查下一级的“领导”和“上级”,于是,从上往下就开始层层加码,每一级都不敢怠慢。
从社会人性上来说,也正是因为发展到了瓶颈期,所以管理者才试图抓得更紧、管控更多。
但这其实是一个悖论——越抓紧,其实发展越受到阻滞。
当一个社会以“不控制就没有安全感”为基调时,发展进步就一定会停滞下来,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这一点。
如果想要依靠“多管管”就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那么结果注定只能是恰恰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