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快捷导航

精彩推荐:MY0511客户端下载

    • 中信银行镇江分行

    • 公益体彩 乐善人生

    • 官塘桥鹏龙星徽奔驰

    • 天然石材·人造石

    » 梦溪论坛 » 家有学子 » 八叉巷小学 » 八叉巷小学:一块门板打天下究竟靠不靠谱?
    八叉巷小学  >  八叉巷小学:一块门板打天下究竟靠不靠谱?     
    查看: 5944  回复: 3
    八叉巷小学:一块门板打天下究竟靠不靠谱?      查看: 5944  回复: 3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61
    • 注册 2003-7-3
    • 行业 其它
    •  
    八叉巷小学:一块门板打天下究竟靠不靠谱?

    一个学校、一个故事

    八叉巷小学:“一块门板打天下,”究竟靠不靠谱?



    作者:张风雷

    镇江市八叉巷小学创建于1919年。她是一所体育特色学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重点乒乓球小学。先后培养出邬娜、秦志戬、范瑛三位世界乒乓球冠军。学校培养了近300位优秀乒乓球选手输送到国家、省市运动队,八叉巷走出的专业运动员有谢小燕、丁颖、杨柳、陈晴、柳絮飞、赵畅等等,目前,八叉巷小学小学的乒乓球选手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我是2011年从镇江市第九中学调入八叉巷小学工作。我在八叉巷小学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听说一个与学校有关的故事。那就是八叉巷小学的乒乓特色是从“一块门板”打下来的。当时,我以为大家是说笑话而已,也没有太在意。
    八叉巷小学乒乓特色“一块门板打天下”,故事究竟靠不靠谱呢?我仔细考证了一下此说,认为,基本上此说还是靠谱的。
    证据之一:八叉巷小学校史馆的资料
    有一天,我领着小学生们参观八小的校史陈列馆,无意中发现一篇1998年6月8日《镇江日报》上报道《追忆钱桂舟》。这是八叉巷小学孙素红乒乓教练写作的。她说,许多老乒乓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八小的钱桂舟老师以一块门板起家,到拥有两层楼的训练馆八叉巷小学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乒乓人才。
    证据之二:八叉巷小学九十周年纪念册
    八叉巷小学九十周年校庆发行过一本纪念册。因为我教学工作需要。时任校长江春华女士曾经赠送给我一册。纪念册谈学校的“乒乓特色”之条目“艰难创业、奠定基础”一栏中,确有一幅图片是“一块门板”架在两张课桌上做成的乒乓球桌。
    证据之三:1967届八小校友卢宪琦手记
    据1967届八小校友卢宪琦先生介绍,当时的校乒乓房设在离校门不远的一间简易的平房里,仅有约100多平方米,四张半旧的球台已油漆脱落,经多年磨损弹力已较羝,然而就是在这设施非常简陋的条件下,有一位年过半百、靠一块门板起家的老教练……这里指的“老教练”,显然系指钱桂舟老师。
    证据之四:人民网报道袁萃校长讲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八叉巷小学袁校长告诉记者,从当初钱桂舟老师一块门板当球台起家,到拥有两层楼的训练馆,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乒乓人才。邬娜、秦志戬、范瑛正是从这里启蒙,走向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还先后向市级体校输送运动员近300名、省级体校188名、省级体工队22名、国家队(含中国香港队)10名。其中运动健将16名、国家一级运动员20人,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金牌352枚。
    此可见2013年3月5日,人民网记者王继晟的报道《国乒镇江选拔赛“接地气”》其中有八叉巷小学前任校长袁萃的与记者的谈话。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八叉巷小学乒乓特色确实是“一块门板打天下”。此故事是靠谱的。“一块门板打天下”的故事,实际上是反映了老一辈八叉巷小学人毕路篮缕、艰苦创业的艰辛历史见证,学校的乒乓特色从无到有是有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尤其是钱桂舟先生为八叉巷小学的乒乓事业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因此,将钱桂舟先生列为八叉巷小学乒乓之路的开创者和开拓者,这是后人对钱桂舟先生的人生价值的总结和肯定。它应该在八小校史上留下印迹,这是必须的。

    [ 本帖最后由 zhesue 于 2018-12-8 08:17 编辑 ]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61
    • 注册 2003-7-3
    • 行业 其它
    •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61
    • 注册 2003-7-3
    • 行业 其它
    •  

    一个学校,一个故事征集文章

    征集活动时间:2018年5月—12月

    征集对象: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大中小学(幼儿园)

    征文主题内容:

    1、选题不限

    围绕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主题导向

    坚持真善美,注意故事鲜活生动,可读性和感染性强

    3、人物不限

    校长、教师、后勤人员、学生及其父母等都可以成为主角

    4、字数限制

    原则上每篇不超过1000字

    征文表彰与展示:

    2018年底将举行总结评比活动,评选出若干全省“年度优秀教育故事”,并予以表彰和展示。

    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让大家知道你的故事:

    1、总社通过全媒体新闻中心立体刊发优秀稿件

    2、《江苏教育报》开设专栏,在重要版面和条位连续刊发优秀稿件

    3、总社各微信公众号开设专题,以媒体融合的方式报道相关校园故事

    4、江苏教育新闻网推出专题网页,除讲述校园故事外,还以链接方式介绍相关学校办学特色

    5、向党报党刊、都市媒体、地方媒体持续推送优秀教育故事

    6、对特别感人的教育故事,总社将邀请中央、省和地方媒体组织联合采访,集中报道。

    来稿请投:1573321780@qq.com

    联系人:许妍

    联系电话:025-86275671

    2018年4月24日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61
    • 注册 2003-7-3
    • 行业 其它
    •  

    镇江记忆:八叉巷小学



        我还特别地怀念我当时的班主任乔光宇老师,她是我最敬重的老师,非常有敬业精神,是教师中的楷模。最近,我和几个当时的同学有了联系,知道乔老师早已退休在家,身体不是很好。同学说,乔老师还记得我。我请同学看望乔老师时,一定代我问好。下次回镇江,我一定去看望这位德高望众的师长。



        我是八叉巷小学的校友,一个老校友。



        我大概是1969年到1971年在“八小”上小学。1971年小学毕业,至今离开“八小”已近四十年了。



        离开“八小”后,我再也没有去过。我差不多已三十多年不在镇江了,错失了看到“八小”变化的经历。



        最近几年回镇江,路过“八小”门口,既感到亲切,又觉得陌生。借此论坛,很想让我对“八小”的记忆驰骋一下。



        我在“八小”上学时,“八小”的大门是开在斜桥街和弥陀寺巷交界处的转弯角上,冲着西南方向;对面有口水井,水井旁边是宋官营。那时,我家住在宋官营。



        进了“八小”的大门,右手边是传达室;走过传达室,是一条铺砖的小道,基本和围墙外的弥陀寺巷平行;小道和围墙之间,我记得是一小排教室。小道的两边很稀疏地有一些梧桐树。



        正对大门,也是一处平房;具体是做什么用的,记不清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在“文革”抓“516分子”的运动中,学校的“516分子”是被关在里面接受审查的。



        大门的左手边是和斜桥街平行的围墙。



        顺着小道向里走,就是当时“八小”的主要建筑: 一栋米黄色的二层楼房。楼房的形状也比较特别。楼房的中部有一个向外凸出的、只有一层的部分,那里也是整个楼的入口处。整栋楼房每层有5-6个教室;教室沿南面一字排列,一楼最东面的一间小房子是学校的播音室。楼里过道的北面是一排齐腰高的窗子,正对学校的操场。小黄楼凸出的部分把楼分成了东西两翼。东翼完全对着操场,紧靠着楼东翼前还有一张水泥的乒乓球台;西翼前面,往西一点是一架“浪木”和一张水泥乒乓球台。、



        “浪木”是一种玩耍的器械,现在好像不多见了。“浪木”是两个分立在7-8米远的架子、两边的架子中在离地近1米高的地方吊着一条宽20工分左右的木踏板。人蹬上木踏板的一端,把木踏板晃动起来后,从一端挪步走到另一端。走“浪木”有时也是体育科的内容。上课前、课间休息时,“浪木”前总是围了很多的同学,有在排队等着上去走一趟,有的是在围观;绝大部分是男同学。



        小黄楼的前面(北边)是操场。



        “八小”的操场还算是比较大的。操场的东面是“司令台”(主席台);操场的北面是两间小房子,是图书馆;我上学期间正值“文革“,从未对学生开放过。操场的西边,也是一排梧桐树,下面有两三张水泥的乒乓球台。



        操场是泥土地面。下雨过后,有的地方有积水,做早操、开大会排队时,还要把有积水的地方让出来。



        “八小”的教学设备当时也比较好。每个教室都有广播喇叭,课桌是木制的双人课桌,凳子也是木制的长板凳。



        小黄楼的后面(南边)是围墙,外面是弥陀寺巷。楼与围墙之间,是一块狭长、荒芜的空地,就像一条小巷子,西边的入口出,也有一张水泥的乒乓球台。



        这大概就是当时“八小”的全貌。



        还有一件事,值得记一下,应该和“八小”前身的历史有关。



        “文革”期间(大约是1970年),全国都在搞“备战、备荒”,“八小”也不例外地要挖防空洞。“八小”是在小黄楼的西翼前开挖防空洞。我当时5年级,也参加了挖防空洞;挖掘是在放学后,有时还挑灯夜战。挖防空洞,就是挖个大坑,上面再弄一个盖,盖子上再填上土,两边留两个出入口。我记得挖到1米多深时,发现下面有钢筋水泥墙,而且是四面都有,面积有两间房子那么大;大家在好奇心驱使下,挖掘工作有点像考古发掘了。顺着四面的墙向下挖,挖到底部时,还真挖出了一些东西,主要瓶瓶罐罐的,居然还有一把生了锈的刺刀。后来据说这里原来是抗战时日本人的一所医院,小黄楼也就是医院的主建筑了。不知是否有实据对此进行考证。现在,小黄楼已经不在了吧。



        我还特别地怀念我当时的班主任乔光宇老师,她是我最敬重的老师,非常有敬业精神,是教师中的楷模。最近,我和几个当时的同学有了联系,知道乔老师早已退休在家,身体不是很好。同学说,乔老师还记得我。我请同学看望乔老师时,一定代我问好。下次回镇江,我一定去看望这位德高望众的师长。



    备注:该文由网名箭已在弦上9月15日发表在网友之家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您目前是游客,本帖已被系统设置了自动关闭,不可回复!

    0/5000字

     
    < >
     

    Powered by Discuz! X 2 0.057116 s 清除 Cookies - 镇江网友之家 - 手机版
    论坛导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