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十大财务造假公司名单出炉,通过梳理行政处罚决定书,我们发现,江苏舜天(现“ST舜天”)、中利集团(现“ST中利”)、华讯方舟(现“华讯退”)、航天动力和新海退(曾用名“新海宜”)这五家上市公司竟都栽在了同一人手里。
2009年至2021年,上述五家公司在业绩压力下,参与由隋田力主导的专网通信业务,合谋进行财务造假,虚增营业收入共计301.09亿元。其中,新海退虚增销售收入37亿元,连续六年财务造假,2016-2018年净利润实际为负,2019年扣非净利润也为负值,触发退市情形。江苏舜天和隋田力配合进行了长达13年的财务造假,涉案金额高达103亿元,在资本市场罕见。
目前,证监会网站上有2页处罚决定都与隋田力有关,而隋田力已经失踪三年杳无音信了。那这些公司是如何掉入陷阱的?专网通信又是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此前还有哪些公司被牵连进来?目前造成了多大的损失?编织这场骗局的隋田力又是什么来头?
所谓专网通信,是专为政府部门等特定机构和领域提供的专用网络设备和服务。与公网不同,专网的核心特点是其涉密性,主要用于保障特定机构的安全通信需求。然而,在隋田力主导的案件中,其“专网通信业务”并非真实的业务活动,而是一个以隋田力为核心的虚假自循环业务。
在这个业务链条中,所有参与的公司由隋田力直接控制或指定,整个交易过程并无实际的货物交付或业务流转。上市公司在其中仅充当垫资方的角色,通过预付款的方式为隋田力提供资金支持,而所谓的“利润空间”也是在业务开始前就提前确定好的固定收益。
简单来说,隋田力的虚假自循环业务,就是通过合同、资金、票据的闭环流转,制造出虚假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实际上并无商业实质。
关于隋田力专网通信业务的运作模式,我们可以从宏达新材的罚单中窥见一斑。
自2013年起,隋田力主导专网通信自循环业务,相关产品未最终销售,也无实际终端运用。2017年,其团队将专网通信产品拆解成原材料主板,必要时贴片补充主材损耗,再组装进入新一轮自循环。
2019年1月,隋田力成为宏达新材实际控制人后,将该业务引入宏达新材。上海星地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星地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核心公司,执行资金池及产品拆解功能;新一代专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江苏迈库通信科技和深圳天通信息科技作为业务通道公司,以资金过账和合同单据流转的方式参与自循环贸易,并收取通道费。
隋田力引入上市公司作为中间方,充当简单加工者或垫资者,上市公司采购原材料需预付80%-100%款项,销售时却只能预收合同总金额的10%。
据财经网报道,有分析人士称,“在融资性贸易中,很多情况下,货物从上游供应商发出后,直接被运往了下游隋田力的公司,甚至都不会经过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参与其中不需要业务实质,只是在账务及资金流水上过了一道手,收取资金占用费的同时,也增加了营业规模。这些上市公司并非全是上当受骗,也有主动参与。因为这样的虚构自循环业务,能为上市公司做大营业规模。”
从资金上来看,资金从上市公司以预付货款的方式流向供应商,供应商再流向下游客户,客户再以销售回款的方式回流上市公司,形成资金闭环。一旦操盘者资金链断裂,上市公司便会形成巨额坏账,风险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