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居然是发广告,也是很滑稽的,因为感觉相比其它只有广告更贴切一些。
偶然看到一些美食或探店博主在介绍镇江面时总是提到”浇头“。”浇头“北方炸酱面似乎有提过,更多的好像是苏式面。镇江面用这个词,有些情况下有种拾人牙慧的感觉。
本人以为至少镇江面的”四鲜两特色“不宜用浇头这个词来称呼。
四鲜是指肉丝面、腰花面、长鱼面与猪肝面;两特色是指斩肉面与肴肉面。
我们见到的”浇头“的制作与面是分开的,而镇江面中的肉丝、腰花、长鱼与猪肝往往与面条是在同一个锅里烫的,说”涮“也好像没有什么问题,说”水煮“也有点这个意思。因为是新鲜的食材现场制作,所以我称为”四鲜“。这里列举的”四鲜“是对于普通老百姓家常的四样食材,如果你非要烫个河豚鱼,让我改个”五鲜“甚至”六鲜“什么的,我看也没这个必要。配上镇江的酱油,就是标准维扬菜系的”咸鲜“口味。就目前来看,”四鲜“是镇江面显著区别于外地面的地方,外地如果这样做,多少是与镇江有些渊源的。
斩肉面中斩肉不只是”浇头“,更是一道硬菜;肴肉面中的肴肉不是”浇头“,因为镇江有”肴肉“不当菜一说,还有就是你浇一个试试,放到面上很容易化掉,一来影响观瞻,二来影响口感。因为斩肉与肴肉本就是镇江菜中的两个特色,所以在这里也算不上滥竽充数。
在宣传锅盖面时,这个锅盖总有些”噱头“嫌疑,而如果旗帜鲜明的宣传”四鲜两特色锅盖面“或者”四鲜两特色干拌面“,这样既画面,又有实质,还有所区别。还有就是做面不能固步自封,非得要锅盖面或者干拌面(这是特指某地的干拌面,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就不明说了),锅盖与干拌并不是镇江面的特色,”四鲜两特色“才是真正的特色。
下面我再根据早些年的记忆来演绎一下”四鲜两特色“:
镇江的寿宴是有着”中面晚酒“传统的,即中午吃面条,晚上吃酒席。
乡下农村,一般办寿宴会支起一个大锅,先炒菜,然后下面条,整套的流程颇有些像苏式浇头面的做法。到这里跟苏南多数地方的面条也没什么区别,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面锅里煮着个锅盖而已。一般第一碗面是为”寿星“的,称之吃长寿面。
但是在乡下去赴宴,总是有个山高路远,先来后到的,有的客人到的时候错过了饭点,而过去的条件不好,午饭又都被干完了,总不能让客人饿肚子,这时轮到大厨漏一手了。大厨们就会先面条下锅,然后从为晚宴备下的猪肉、腰花、长鱼与猪肝等食材中取出一些,加工一下,往面锅里一烫,然后镇江面中”四鲜“则横空出世。有的客人可能偏好斩肉或者肴肉。
至于晚宴与面条的关系不大,所以就不演绎下去了。
苏式浇头面我称其为”长寿面“;镇江”四鲜两特色“这种做法,可能是给来贺寿的客人吃的演变而来,所以我称其为“贺寿面”。
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能更好地宣传镇江的特色,不能湮没于“浇头”一词之中。
认知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本人的认知还是有限的,难免会贻笑大方,但是为宣传镇江出把力的心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