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浅见

教育在我的眼里那是很重要的事情,超过了衣食住行的日常所需,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不是自己浅薄的学识所能讲的清的。因为孩子的老师让谈谈,当然得尽力而为,权当抛砖引玉,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或许盲人摸象侥幸能说中一二。

一、学习是自强不息
五经之首《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因为每个人的差异太大,或体育出色,或动手能力强,或善于表达和交际,或文化课好一些,各有所长,好比鸟擅飞,马擅奔,鱼擅游。

有句话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谓“天生我材必有用”,能够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从而服务于社会,那就是最好的了。

梅和竹是不好比的,但是梅的可贵是雪中能作花,而竹被人们喜爱是四季常青、生而有节。我想作为学习来说,就是不断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困难,不断的总结,同时也是在不断的完善自己,除了对各种知识的掌握之外,还要把攀比、急躁、显耀、自以为是等等错误的思想认识去掉。

二、平常心
古人说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特别是在这个消息爆炸,瞬间万变的时代,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真的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这个繁华的世界,各类消息、种种迷惑,时时刻刻都在牵动人的这颗心。

能够宠辱不惊、从容自如那是一种洒脱,一份淡定。但是有些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乾隆问金山寺的主持,江中有多少船,答曰:两艘,一为名,一为利。在名利中,何来淡定?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总是患得患失,就象十五个桶打水,七上八下,如何能更好的学习呢?

心无旁骛,一心学习,成绩自然会越来越好,如果老是过去执着于名次,或一定要考试什么大学,那就等于天天是背着个大包袱前行,连睡觉的时候心里还抱着这个大包袱,那一定是很辛苦。

举个例子,赵王向高手学驾车,学完后二人比赛,三比皆输,很不高兴,认为高手留了一手。高手说:“我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不过在比赛时,我一心一意注视马车,而您却一心一意想着输赢,跑快了怕我赶上,跑慢了就想追上我,心神不定,怎能不输呢?”

所以说保持平常心,会让人专注事情本身,而不是结果,学习也是一样,踏踏实实的去学,效果一定会要好的多,顺理成章的自然成绩会相对的提高。能够尽力就可以了。

三、积极的态度
每个人的相貌、身高、智力、情商都不一样,但是都各有所长。所以不能自以为高明,也不要妄自菲薄,能够客观、理智的认识自己是最好的,是谓:知人者智,自知之明。
每个人的先天的条件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不要因此而骄傲或者消沉,都要坦然的去面对。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顺利的或者挫折的事情,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挫伤信心,相反要有积极的态度去分析问题,找到原因所在,在以后的学习中做的更好。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胜不骄,败不馁”的故事,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范蠡功成身退,苏东坡一生才华横溢,却历经坎坷,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也没有改变他那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波澜起伏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好的心态,坏事也能变好事,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其成。

言之易,行之难。也许在真正做的过程中才能有所体会,有所收获,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了。

很多事情都是刚才谈的这些是个人的管锥之见,主要是谈怎么样去认识和对待学习这件事情,因为很多时候外在的环境和条件是难以选择的,比如环境、家庭、学校、老师等,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条件,都要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尽可能的把遇到的每一件事情处理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此处的习就是要在实践中去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这样才会不断的提高,真正体会学到的道理所在。

就象人说八岁就学到的道理,到了八十岁还没有完全做到,有些东西只有真正的在做的过程中才会明天其中的内涵。所以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不是光说不练,光讲不做,那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所以古人说学无止境!儒家说的学习最高境界是至于至善。
何止是学习,做人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