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学好语文,具备哪些能力呢?
1.记忆能力。这实际上是学任何知识都需要的。
2.书写能力
3.阅读能力
4.分析能力。
5.写作能力
实际上,学好任何知识,都必须具备以上4种能力。
那么,专属于语文的能力又是什么呢?
告诉大家,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能够设身处地的体验他人的处境,从而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和情绪的能力。
通俗地说,就是情商要好。
情商不好,别指望学好语文。忙个70来分还凑合,想继续往上拿分,
三个字,不可能。
因为语文课本和语文卷子里,所选的文章,就是人文气息很浓的作品,什么叫人文气息,就是悲天悯人。
比如来自语文课本的:《故乡》、《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白杨礼赞》。
比如来自中考试卷的:《那盏叫父亲的灯》、《我做了木船》、《汉风凛冽》、《卖板栗的父子》。
光看名字就饱含深情。
如果学生共情力不够,体会不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那是真理解不了。哪怕我给学生仔细分析了这课文,换篇同类型文章来考,学生还是不会。
我们来看个片段.
(一):四阿哥新建王府搬家时,李薇“却转头去看那高耸的围墙。过道被两道高墙围着,把阳光全挡在了外头,她只能看到照在高高的屋檐上的一抹阳光,几只小鸟欢快的在屋顶上跳来跳去。
请问,李薇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心灰意冷哎,怎么看出来的呢?阳光都被挡在外面了,只能看到一抹阳光从高高的屋檐里闪过来,那高墙把过道都围着了,小鸟都能在屋顶跳,自己还不如小鸟,不是心灰意冷是什么,不是失望是什么,不是心焦力促是什么?
天赋强的孩子一眼就能体会出来。没天赋的孩子怎么看都看不出来。
那么思维简单的孩子怎么体会呢?
我们一起看一个我上在工作中遇到的例子。
我在上课的时候,讲到了郦道元的名篇《三峡》。其中最后一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我让学生体会情感。正确的答案是表达了作者对渔民的同情啊。因为三峡水急,多礁石,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冒了生命危险去打渔。秋天的早晨,天气寒冷,渔民一大早出去,听到空谷中的猿猴长啸,触景生情,不由得留下了眼泪。
这些内容,我在第一节课都已经铺垫好了,学生只要仔细回想,慢慢体会,是可以回答的八九不离十的。
可是,有好几个学生就琢磨不出来,有成绩不好的,也有理科很不错的,属于典型的智力很好,情商不够,他们怎么回答的呢?
1.表达了对猿猴的喜爱
2.表达了对猿猴的同情。
3.表达了对衣服的舍不得。
遇到这样的学生,我就安慰自己,让他们多读读小说和散文吧。
所以,如果共情力的天赋不够,多读读饱含深情的散文和小说,是可以通过后期训练得到提高的,当然,经历过人生的变故,也可以得到提高。
希望家长们明白,学任何知识,是有天赋的限制的。学好数学,要有数学的逻辑推理思维,学好语文,要有设身处地的共情力。
这就是天花板。
不读书,不读人文气息浓厚的名家散文和小说,要想通过单纯的刷题来提高语文成绩,命题人会把学生打回原形的。
不信?看看八年级的数学期中试卷,有多少补课的孩子,被打得元神出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