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 八叉巷小学




文/张风雷

镇江市八叉巷小学创建于1919年。她是一所体育特色学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重点乒乓球小学。八叉巷小学在岁月中默默地走过百年,我想对她做一些解读。

在此之前,得先说一说“八叉手”的典故。据说,“八叉手”是一个汉语词语,形容才思敏捷。唐代温庭筠才思敏捷,相传他考试作赋从不起草,叉手构思,叉八次手就赋成八韵,人称“温八叉”(见宋孙光宪《北梦锁言·温李齐名》)。后用“八叉手”形容才思敏捷。

有人引用“八叉手”作诗入楹联,曰:“才子吟诗八叉手,哪吒打架两脚风。”唐柳宗元诗曰:“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那件唐代青瓷俑的叉手姿态,让我们看到西晋时,行叉手礼的形象。说明在早于唐朝三百多年前的西晋元康年间,已有叉手示敬的礼节。估计当年镇江城里的“八叉巷”,其形也如古人作“叉手”之状吧。

八叉巷的校门过去在大八叉巷,并不在斜桥街上。校门的形状经历过多次变迁。学校创办于1919年,是购买民房建立的。首任校长据说是马客谈,江苏六合人。马客谈是江苏省有名的儿童教育家,提倡“儿童本位”教育,启发儿童自觉学习,爱国爱乡。其子马世均在耕作学领域辛勤探索。他是我国耕作学科主要开拓者。镇江沦陷期间,八小校舍曾经被日本人强占为战时医院。复校以后,学校面积比原来减少了一半。

有关图片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的八叉巷小学是分高级部和低级部的,且有自己的图书馆。民国时期的八叉巷小学,学校似乎分为两个园,其一是学务园,其二是幼稚园。学校里面的体育设施有滑桥和轩轾板。这个滑桥大约是相当于今天儿童玩的滑滑梯之类的东西。轩轾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车前高后低为“轩”,车前低后高为“轾”,喻指高低轻重。出自《诗·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轩如轾。轩轾板,可能类似今天儿童玩的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