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快捷导航

精彩推荐:MY0511客户端下载

    • 希尔顿欢朋酒店

    • 公益体彩 乐善人生

    • 官塘桥鹏龙星徽奔驰

    • 天然石材·人造石

    » 梦溪论坛 » 百姓话题 » 梁武帝萧衍和长子昭明太子萧统全是奇人
    百姓话题  >  [镇江文化] 梁武帝萧衍和长子昭明太子萧统全是奇人     
    查看: 1702  回复: 14
     15  1/3  1  2  3  > 
    [镇江文化] 梁武帝萧衍和长子昭明太子萧统全是奇人      查看: 1702  回复: 14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9
    • 注册 2006-6-22
    • 行业 学生
    •  
    梁武帝萧衍和长子昭明太子萧统全是奇人

    网上看到的文章,转来看看。

    他当了48年,40年不碰女人,一直活到86岁,结果却成千古笑柄花花撩育
    2024-02-18 02:54来自广西



    前言
           他曾统治这个国家达48个年头,其中40年未尝女色。他一心向佛,却饿死在宫中。这似乎有悖常理,难道信仰真能让人走火入魔、荒废政务吗?他是如何从明君变成笑柄的?信仰与,又该如何取舍?

    童年的启蒙:权谋路上的启蒙
           萧衍生在南北朝的动荡年代,是一个出身官宦世家的孩子。他的父亲萧浑,在南齐朝中位极人臣,权倾朝野。这样的家世和身份,让还是孩子的萧衍很早就接触到了朝中政务。他跟在父亲身边出入朝堂,目睹大臣们决策沿革,见证朝局风云变幻。这为他日后的仕途和权谋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南齐的统治却日益腐朽无能。皇室衰微,奢靡无度,宦官和外戚跋扈,朝政混乱。小小年纪的萧衍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这份对现实的愤懑与不甘,积蓄在他年少柔软的心头。

    起义称帝:权谋路上的崛起
           到萧衍长大成人的时候,大隋已经灭亡南齐,建立了新的梁朝。梁朝初期,国势强盛,颇有作为。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梁朝第三代武帝萧衍父亲萧浑的时代,国力已明显衰弱,未能有效治理国政军务。种种迹象表明,梁朝这棵大树,已经动摇得厉害。
           526年,眼看国家危难当头、民不聊生,已经是一位文武全才、备受瞩目的将领的萧衍决心挺身而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发动兵变,很快取得全胜。在这个过程中,萧衍展露出了过人的手腕和权谋本领。【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

    他没有直接夺取皇位,而是立年仅8岁的梁敬帝萧宝融为新的。通过这一明君遗风的举动,萧衍赢得了民心和军心。
           而年幼的傀儡也让他得以幕后主政,真正执掌大权。这样,身为新**实际掌权人的萧衍,开启了他辉煌的权谋生涯。

    太平盛世:权力治国的巅峰时期
           公元547年,在位仅7个月的梁敬帝萧宝融突然匹夫风采,让位于萧衍。于是,37岁的萧衍正式登基为帝,开创了梁朝历史上最鼎盛的“大同之治”。
           有了的头衔与地位,萧衍马上开启他改革创新的蓝图。他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大力提拔贤能之士,加强中央集权。

    他减轻赋税,惩治贪官,关心百姓疾苦。他甚至下达圣旨,只要百姓反映弊端,他的朝臣必须三天内解决问题。否则,他们就要被严惩。
           在萧衍的改革措施下,梁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发达。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大同之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太平盛世。在这片太平中,萧衍也过上了仕途顺遂、万人景仰的幸福生活。他声名显赫、功成名就,被历史记载为一代明君。

    与僧人的邂逅:信仰觉醒
           550年前后,正值权倾朝野、功成名就的梁武帝萧衍,有一次微服外出游玩。在路上偶然遇到一位禅僧,这位禅僧深通佛理,见多识广,谈吐之间透着一种超尘脱俗的风采。两人閒谈甚歡,深入佛法的话题。
           这一次邂逅,对深受儒家教育的梁武帝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感受到佛教的博大精深,文理之学的局限性。由此,他对佛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和向往,甚至数度剃度出家为僧。这标志着他开始步入佛门,走上了佛法信仰的道路。

    信仰之路:浮华苦海
           的殷勤让佛寺一时间成为朝中焦点。来往祈祷膜拜的臣僚不断,希图讨好信佛的皇上。的新政几乎停摆,他整日沉浸在佛寺弘法当中,国政军务全权交给宰相,政事混乱,民心动荡。
           大臣们痛苦地发现,的佛缘一天天深,对政事的关注度却在迅速降低。他们想尽办法挽留萧衍回朝理政,无奈萧衍已然对红尘失去兴趣。

    于是,朝野上下一片哀鸿。臣工谏言,儿女痛哭,都无法让萧衍放弃佛法。为了争取回心转意,大臣们甚至多次在出家时,向寺庙巨额捐資,妄图以金钱留住这位迷失在佛国中的君主。一时间,寺庙竟成了朝野的中心。
           这场信仰与现实的拉锯战最终以560年萧衍让位告终。他将皇位传给儿子萧渊明,自己则一心想脱离尘世,过上清修的日子。

    囚中修行:笑柄成仙
           让位后,萧衍只想过上清心寡欲的生活,专心修行佛法。然而,此时的梁朝已危在旦夕。权臣侯景乘机夺权,迫使新登基的梁敬帝传位给他,然后把前萧衍囚禁在东宫之中。
           素食少,刻苦修行的日子并未磨灭萧衍的佛性。他早已将权利看得很淡,将这囚禁视为佛法中的一种魔难。他一心入定,舍身忘我,折磨己身以求证道。终日面带微笑,悟道夙夜。

    四年后,在这种自我否定式的修行中,72岁的萧衍含笑离世。成为一个信仰殉道、被权谋遗忘的传奇人物。飨宴之上,嬉笑怒骂,谁又能明白这份坚持?他失败也好,成仙也罢,历史长河中,只留下无奈叹息。
           后人的评说又如何呢?追名逐利的权谋,繁华落尽;佛法妙论,世人难解。易地而处,我们又会如何抉择?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令萧衍由盛转衰的原因。

    【此处为站外链接,请谨慎打开】

    分析权谋兴衰的原因
           如果细数梁武帝萧衍的功过得失,不难发现他在上犯下的两大失误。正是这两大失误导致他在晚年一蹶不振,人生仓促收场。
           第一个失误在于他过分迷信佛法。中年之后信仰佛教,本无可厚非。但他沉迷其中,荒废朝政,这已经脱离作为一个君王应该承担的责任。难怪大臣们无不痛心疾首。所谓“十室九空”,正是指的佛寺里这些虚度的光阴。

    第二个失误则是权力交接的失策。560年,萧衍若无其事地传位给了儿子,自己却浑然不设防备,最终落得被软禁的下场。这一明显的失算导致他丧失人身自由,无法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
           结合时人侯景的造反,梁朝自此一蹶不振,终于在他驾崩后的第三年灭亡。可见,萧衍晚年的种种失误同样让这个奋力打造的**失去回旋余地。作为开国,他有难辞其咎的责任。

    后人评价
           对于梁武帝信佛禅修而荒废政事这一历史异数,后人褒贬不一。批评者认为,他本可带领这个国家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却因一己之私欲而葬送壮志未酬。称颂者则认为,作为君王他功成身退,最终能超脱尘世,成就佛道,实属难得。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在《九评梁武帝》一文中分析道:“信奉佛教本是人之自由,但萧衍因此耽于佛事,消极怠政,则有违其作为君主之责任。”可以说,这话语道破了梁武帝由盛转衰的真正原因。

    历史张小波先生也有深刻阐释:“权力不是永远的,但生命意义却可以超越一切。”这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审视这个传奇的视角。
           确实,追名逐利的权谋最终难逃朽败宿命。而那些追求信仰和生命意义的伟人,他们的精神则会被历史铭记和后人传颂。

    结语
           回顾梁武帝萧衍的传奇一生,我们不禁要深思:在复杂的人生选择中,信仰和现实、精神和物质,我们该如何取捨?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并无定论。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位置上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没有恃无恐,来批判任何一方的所作所为。
           然而,梁武帝的教训确实值得我们警醒:无论身处高位还是基层,我们都不能忘记身上的责任;无论面对何种诱惑,我们都不能轻易被名利场中虚无的泡影迷惑。
           这就是梁武帝传奇一生给我们的启迪。而对于他的功过定夺,最后的评判权,还是留给那些孜孜以求真理的后人吧。



    增华阁,,
    萧统上午在读书台读书,下午在增华阁邀名士如刘孝威、庾肩吾等人编撰,但由于脑力过度劳累,三十岁双目失明,其父梁武帝将其接回建康(今南京),三十一岁病逝。
    人物简介

    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萧统性爱山水,聪慧好学,少时曾从政,政绩深得民间称颂。后游学南朝各地,最后定居招隐山。在其读书期间召集天下文学名流在增华阁编辑《文选》三十卷,即著名的《昭明文选》,这是我国的第一部韵文、散文合集,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

    萧统字德施,南朝兰陵(今常州)人,是梁武帝的长子,2岁时被立为太子。他自幼聪慧好学,仁厚善行,性爱山水,少年时就读遍经书。20岁时他来到镇江南山招隐寺,建了一座增华阁和一处读书台,从皇宫里运来了3万卷藏书,潜心研读。他还招纳天下英才名士到增华阁,其中包括已入佛门为僧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和《诗品》的作者钟嵘。由于萧统本身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又邀集了天下饱学之士共同研究,所以选编出的《文选》,即著名的《昭明文选》,成为当时选择最精的文学总集。该《文选》共30卷,上起周代,下到梁代,七八百年间共编入屈原、宋玉、司马迁、曹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129位著名文人的赋、诗、杂文等752篇,文体各异,文质并重,是我国第一部诗文选集,对后代文学有重大的影响。由于劳累过度,身心交瘁,萧统编纂完《文选》后双目失明,不久就病逝了,年仅31岁。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9
    • 注册 2006-6-22
    • 行业 学生
    •  

    萧统 - 南朝梁太子萧统的谥号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齐中兴元年(501年),生于襄阳。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被立为皇太子。末年以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葬安宁陵。有子萧欢、萧誉、萧察、萧譬、萧鉴。



    萧统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萧统





    德施



    民族族群

    汉族



    所处时代

    南朝齐→南朝梁



    出生地

    襄阳郡襄阳县(今湖北襄阳)



    出生日期

    501年



     

    逝世日期

    531年5月7日



    主要成就

    主持编撰《文选》



    主要作品

    《昭明文选》



    谥号

    昭明太子→昭明(追尊) 



    庙号

    高宗(西梁追尊)



    陵墓

    安宁陵



    目录

    1生平经历

    2主要成就

    3个人著作

    4家庭成员

    5人物评价

    6史料记载

    7遗迹传说

    8墓葬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萧统生于襄阳。父亲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南朝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萧统被立为皇太子。



    天监八年(509年)九月,萧统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年十二,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天监十四年(515年)正月朔旦,梁武帝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緌缨,至是诏加金博山。太子仪态优美,举止端正,读书数行并下,过目都记忆下来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有的时候作剧韵,都思考一下便出来了,无所点易。帝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素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谛法义》。



    普通元年(520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都认为是至德所感。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普通七年(526年),萧统因为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葬安宁陵。有子萧欢、萧誉、萧詧、萧譬、萧鉴。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立豫章王萧栋即位,追尊萧统为昭明。



    大定元年(555年),其子萧詧建立西梁,追尊萧统为昭明,庙号高宗。[1]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文学

    萧统笃好玄学,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



    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亦信道教、术数、佛教,相传曾为汉传大乘佛教经典《金刚经》。



    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折叠

    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当时世风好奢,萧统“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萧统性爱山水,不好音乐。曾经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宜奏女乐。萧统不答,咏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他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2]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著作

    折叠文选

    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编集成《文选》三十卷。《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



    折叠诗词

    《有所思》



    《三妇艳》



    《饮马长城窟行》



    《上林》



    《诒明山宾诗》



    《玄圃讲诗》



    《咏同心莲诗》



    《咏弹筝人诗》



    《貌雪诗》



    《示云麾弟》



    《饯庚仲容》



    《细言》



    《上朝值雪》



    折叠散文

    《太簇正月》



    《夹锺二月》



    《姑洗三月》



    《中吕四月》



    《蕤宾五月》



    《林锺六月》



    《夷则七月》



    《南吕八月》



    《无射九月》



    《应锺十月》



    《黄锺十一月》



    《大吕十二月》[2]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折叠父母

    父亲:梁武帝萧衍



    母亲:贵嫔丁令光



    折叠妻子

    太子妃蔡氏,即蔡皇后,生子萧欢。初谥敬皇后,后改谥为昭德皇后。



    折叠儿子

    长子萧欢:字孟孙。初被梁武帝封为华容公,父亲萧统死后,进封为豫章王,534年去世,谥号安。其子萧栋即位后,追尊其为安。



    次子萧誉:字重孙。普通二年被梁武帝封为封枝江县公。中大通三年改封河东王。550年被叔父萧绎杀死。



    三子萧詧:字理孙。中大通三年被梁武帝封为岳阳王。549年被叔父萧绎击败,逃亡西魏,西魏封其为梁王。西魏再于555年立其为梁帝,于562年去世。



    四子萧譬:武昌王。



    五子萧譼:义阳王。[2]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9
    • 注册 2006-6-22
    • 行业 学生
    •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9
    • 注册 2006-6-22
    • 行业 学生
    •  




    这个台阶和石鼓书院造型一样。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19
    • 注册 2006-6-22
    • 行业 学生
    •  

    伊人不得见




     15  1/3  1  2  3  >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您目前是游客,本帖已被系统设置了自动关闭,不可回复!

    0/5000字

     
    < >
     

    Powered by Discuz! X 2 0.065371 s 清除 Cookies - 镇江网友之家 - 手机版
    论坛导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