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6-7-31
- 行业 其它
镇江,你有神马给我们读?
最近装修材料大多尘埃落定,装修进度并没有我预期的那样快。除了写写日记,学学别人的经验,倒是有了时间继续看书。
喜欢读书的人大致总像我这样吧:越多读几本,越感觉自己不懂的东西太多。
也许因为关注装修,关注工程,前段时间突然迷上建筑。
除了读了些扫盲书籍,认得了一些建筑师(书上认得的,帅不帅不知道,别问我),读完《作文本》后,又淘来一本《阅读城市》。
封面的话我就很喜欢: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而又最深刻的产物。
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1951届土木工程的毕业生,现在是博士了,走南闯北,到过世界各地。不仅是建筑专家,文学上也很有造诣。——不,不只是文学造诣,我更感到作为大师,他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跟一位建筑业的朋友讨教时,他说,建筑设计师实际上跟艺术缘分很深。难怪了,艺术,高于生活。
最欣赏作者的观点:看一个城市,不仅仅看标志性建筑,更要看母体建筑(老百姓的房屋)。
看看他的笔下,城市是有生命的,有特点的。他作了这样一些经验总结:
我特别喜欢特别共鸣的一些段落:
上海究竟是一个开放性的城市,而北京却始终摆脱不了它的“围墙文化”。上海近年来其实也开始建造环路,但它始终是以放射性的路系为主,而北京则更多地侧重于环路,以致环与环之间的交通成了灾难。
埃及设计师哈桑*法代一生经历主要用于为穷人修造社区和住宅,规划一些小型的既有生产,又有生活的新镇。可惜,没有官方的支持,居民也不习惯,他的计划遭到挫折。杯水车薪的努力仍然挡不住“像海浪般冲向”城市的人流。它再次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真理:如果农村保持贫困,城市不可能独善其身。
芝加哥几乎单纯的是一个商业金融城市,这种“闹市中心——郊区住宅——小汽车交通”的布局模式,内城(到晚上被称为鬼城)的社会秩序让人心惊。而这种蚂蚁般地上下班,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方面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惊人的。然而,这双无形的手也控制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并且被认为是“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准模式。
合上书,我也会想,一个城市聚居一片人群,有特点是自然形成的。那么镇江,从建筑到城市面貌到土著居民,有什么特点呢?
我是丹阳人,小时候到镇江亲戚家,乘车从南门站一进来,是巨大的煤场,灰尘满天,垃圾遍地,小小的印象中,镇江就是垃圾堆里的城市。
后来鬼使神差竟定居镇江了,造化弄人啊。只好希望镇江渐渐振兴起来,像个我心目中的“城市”:道路宽敞,市容整洁,商业繁荣,居民时尚。
可惜,随着全国城市的整体推进,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是事实,但是镇江这个城市,实在没多少提升。
也许这一波全城修路,结束后就焕然一新,会不会?
要说建筑,标志性建筑往往是另类的,另类的建筑却未必是科学的。
今天中青报上有篇文章,作者江苏人邓海建,他义愤填膺地数落着:建设投入8亿元、使用寿命却不到9年——曾经的沈阳地标、号称世界第一流的室内足球场绿岛体育中心,在爆破声中寿终正寝;2007年,西湖第一高楼被拆,设计寿命100年仅“存活”了13年;2009年,曾经的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夏宫被整体爆破,它仅“度过”了15个春秋;2010年,南昌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也仅13个年头!
~~~~我真想再为他加上:还有镇江的三国城、巨蛋……
唉,镇江!你有神马给我们读?
没有城市形象,就只有母体建筑——小街附近那些低矮错落的房屋;没有城市性格,就只有土著居民的“小码头意识”。
悲夫!
建筑界有句名言:“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在我国,城市的建筑也好,道路也罢,都不仅仅是建筑师决定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市委书记喜欢啥样的建筑,这个城市就用啥样的建筑。
18世纪的俄国,圣彼得堡还是荒芜的土地。当彼得大帝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通向外海的城市时,连最普通的建房材料都无法解决,只能采取“石头税”的方法,要求来到此地的人们每人至少要带一块石头来。彼得的狭小的卧室,墙上贴满了画有西方国家著名船只的瓷砖。这个疯子皇帝有点浪漫,这种浪漫却是建立在专制的基础上,不值得学习和推广。
延伸出一些启迪:
装修是一门艺术,然而我却深深感到,设计师再浪漫,也不能超越物质的实际,把业主变成疯子。
所以,最终房子装修倘若大家都觉得风格正,功能性和欣赏性都很强,那必然是设计师和业主的共同付出。
装修的生命,在于和谐?
[ 本帖最后由 蒹葭 于 13-8-5 18:53 编辑 ]
最近装修材料大多尘埃落定,装修进度并没有我预期的那样快。除了写写日记,学学别人的经验,倒是有了时间继续看书。
喜欢读书的人大致总像我这样吧:越多读几本,越感觉自己不懂的东西太多。
也许因为关注装修,关注工程,前段时间突然迷上建筑。
除了读了些扫盲书籍,认得了一些建筑师(书上认得的,帅不帅不知道,别问我),读完《作文本》后,又淘来一本《阅读城市》。
封面的话我就很喜欢: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而又最深刻的产物。
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1951届土木工程的毕业生,现在是博士了,走南闯北,到过世界各地。不仅是建筑专家,文学上也很有造诣。——不,不只是文学造诣,我更感到作为大师,他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跟一位建筑业的朋友讨教时,他说,建筑设计师实际上跟艺术缘分很深。难怪了,艺术,高于生活。
最欣赏作者的观点:看一个城市,不仅仅看标志性建筑,更要看母体建筑(老百姓的房屋)。
看看他的笔下,城市是有生命的,有特点的。他作了这样一些经验总结:
我特别喜欢特别共鸣的一些段落:
上海究竟是一个开放性的城市,而北京却始终摆脱不了它的“围墙文化”。上海近年来其实也开始建造环路,但它始终是以放射性的路系为主,而北京则更多地侧重于环路,以致环与环之间的交通成了灾难。
埃及设计师哈桑*法代一生经历主要用于为穷人修造社区和住宅,规划一些小型的既有生产,又有生活的新镇。可惜,没有官方的支持,居民也不习惯,他的计划遭到挫折。杯水车薪的努力仍然挡不住“像海浪般冲向”城市的人流。它再次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真理:如果农村保持贫困,城市不可能独善其身。
芝加哥几乎单纯的是一个商业金融城市,这种“闹市中心——郊区住宅——小汽车交通”的布局模式,内城(到晚上被称为鬼城)的社会秩序让人心惊。而这种蚂蚁般地上下班,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方面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惊人的。然而,这双无形的手也控制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并且被认为是“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准模式。
合上书,我也会想,一个城市聚居一片人群,有特点是自然形成的。那么镇江,从建筑到城市面貌到土著居民,有什么特点呢?
我是丹阳人,小时候到镇江亲戚家,乘车从南门站一进来,是巨大的煤场,灰尘满天,垃圾遍地,小小的印象中,镇江就是垃圾堆里的城市。
后来鬼使神差竟定居镇江了,造化弄人啊。只好希望镇江渐渐振兴起来,像个我心目中的“城市”:道路宽敞,市容整洁,商业繁荣,居民时尚。
可惜,随着全国城市的整体推进,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是事实,但是镇江这个城市,实在没多少提升。
也许这一波全城修路,结束后就焕然一新,会不会?
要说建筑,标志性建筑往往是另类的,另类的建筑却未必是科学的。
今天中青报上有篇文章,作者江苏人邓海建,他义愤填膺地数落着:建设投入8亿元、使用寿命却不到9年——曾经的沈阳地标、号称世界第一流的室内足球场绿岛体育中心,在爆破声中寿终正寝;2007年,西湖第一高楼被拆,设计寿命100年仅“存活”了13年;2009年,曾经的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夏宫被整体爆破,它仅“度过”了15个春秋;2010年,南昌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也仅13个年头!
~~~~我真想再为他加上:还有镇江的三国城、巨蛋……
唉,镇江!你有神马给我们读?
没有城市形象,就只有母体建筑——小街附近那些低矮错落的房屋;没有城市性格,就只有土著居民的“小码头意识”。
悲夫!
建筑界有句名言:“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在我国,城市的建筑也好,道路也罢,都不仅仅是建筑师决定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市委书记喜欢啥样的建筑,这个城市就用啥样的建筑。
18世纪的俄国,圣彼得堡还是荒芜的土地。当彼得大帝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通向外海的城市时,连最普通的建房材料都无法解决,只能采取“石头税”的方法,要求来到此地的人们每人至少要带一块石头来。彼得的狭小的卧室,墙上贴满了画有西方国家著名船只的瓷砖。这个疯子皇帝有点浪漫,这种浪漫却是建立在专制的基础上,不值得学习和推广。
延伸出一些启迪:
装修是一门艺术,然而我却深深感到,设计师再浪漫,也不能超越物质的实际,把业主变成疯子。
所以,最终房子装修倘若大家都觉得风格正,功能性和欣赏性都很强,那必然是设计师和业主的共同付出。
装修的生命,在于和谐?
[ 本帖最后由 蒹葭 于 13-8-5 18:53 编辑 ]
QUOTE:
原帖由 张小文 于 2013-8-6 08:07 发表
老师,我喜欢阅读,最近阅览室要买一批书,有推荐的麼?
书海茫茫,怎么推荐?老师,我喜欢阅读,最近阅览室要买一批书,有推荐的麼?
我推荐你根据自己细化的类别先淘一淘?
最近我读过的好书,小说类有《檀香刑》《遥远的救世主》,杂文类有《黑眼睛看世界》,随笔类有《看见》,建筑类有《阅读城市》,还有不知该归于哪一类的《温故1942》。
当然,我最爱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可惜买不到(我电子阅读的)。
我看的比较多的是社科类,文艺类。
也是省察自己读书范围太窄,所以努力拓展,各方面的能读的书都读读。
通常我是关注凤凰网读书频道,看看人家推荐的一些书,以及三联出版的一些新书,以及我比较喜欢的作家的书。
基本上是文本阅读,极少数买不到的,会在网上搜来读。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13-6-6
- 行业 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