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京畿路的“万字会”即“世界红卍字会镇江分会”,其旧址位于京畿路82号,曾是镇江近代慈善史上的标志性建筑。以下是相关历史背景与现状的梳理:
历史沿革
1. 建筑起源
该建筑始建于1923年,由许成忠、许成华兄弟承建,原为美国传教士的房产。1927年北伐军进驻镇江后,被镇江商会接管,由民族实业家陆小波牵头成立“世界红卍字会镇江分会”,门额“镇江道院”显现后成为其标志。
2. 慈善活动
红卍字会倡导儒、释、道、耶、回五教合一,以“救济灾患”为宗旨,开展临时慈业(如赈灾、施药、收尸)和永久慈业(如兴办学校、残废院、贫民工厂)。抗日战争期间,分会曾收埋日军屠城后的1400余具尸体,战后恢复办公直至1953年自行解散。
3. 后续用途
解放后,此处先后改为京畿路小学、教职工宿舍,建筑一度沉寂。近年来随着京畿路改造为网红街区,旧址经修缮后于2025年4月28日重新对外开放,成为融合历史展示与文化创意的场所。
建筑特色
• 中西合璧:东单元为传统木结构牌楼,门额“镇江道院”;西单元采用西式八角门楼与中式歇山顶结合,楼梯、门窗均刻有“卍”字符号,体现五教融合理念。
• 历史遗存:楼内保存52间房,保留民国时期结构,是镇江现存不多的慈善机构旧址。
现状与价值
• 文化地标:作为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部分,旧址被纳入京畿路文旅改造项目,成为游客打卡点,兼具历史教育与艺术展览功能。
• 社会影响:2025年五一期间,此处举办艺术转角活动,并计划设立文史馆、同心书院,进一步挖掘其慈善文化与城市记忆价值。
总结
京畿路万字会旧址不仅是镇江近代慈善事业的见证,更承载了抗日战争的伤痛记忆与城市复兴的历程。其建筑特色与历史故事,使其成为了解镇江民国历史与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