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9-9-15
- 行业 其它
金山西北侧的“天下第一泉”,又称为“中泠泉”。从唐朝开始,这股泉水就天下闻名了。
而在金山寺庙后院中,有一口龙井,据庙里的僧人说,这也是一口“天下第一泉”,两者有什么联系吗?
且看以下所述的这三个关于“天下第一泉”的故事:
金山寺里有一口“龙井”,也被称作天下第一泉过。
01
第一个故事:
中泠泉水奇在水质轻。古时候,泉在扬子江中心,先要从惊涛骇浪中找到“中泠”盘涡确切的位置,还要用一种叫“铜瓶”的工具,透过江水的表层,落到江水的深处,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泠下泉水才是最上乘的煮茶水,当年取泉水,却是极艰难的事。
用这样的方法打水,汲水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江中龙窝回流汹涌,船工畏惧,都相传“泉为龙所禁”。很多驾船冒险去取水的,不仅找不到泉水位置,还常遭遇风浪船毁人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金山寺的僧人们想了很多办法。
南宋孝宗时,金山寺住持宝印和尚有一天突然入定很长时间,数天之后,方才醒来,对众人说了一段 “神游龙宫”的奇事:
入定后,宝印被一群水族簇拥,来到水府龙宫,见到龙君和夫人,龙君夫人对宝印说:“有一个难处想请禅师帮助,江中水族难以忍受金山寺的撞钟声,每当有人推轮藏,敲钟击鼓时,龙宫就要震动;此外,到江中取水时,总会把脏东西带到水中。可以在寺后开一口井,水是一样的。若如此,我会有一份答谢给您。”
宝印许诺,龙君夫人于是飞针引线的制作僧袜,还差最后一道缝合工序时,金山寺的晨钟开始了,寺院早斋即将开始。
钟声中,龙君和夫人急切的对宝印说:“时间到了,水道快要关闭了,禅师快返回吧。”
龙君夫人来不及做好僧袜,用一根带子系住袜两端,让宝印将脚套入整个布面,再用带子兜住脚。宝印从入定中醒来,僧人们的斋饭还没有动筷子呢。
这就是明王元贞《漱石闲谈》一书中,记载的金山寺“赶斋袜”的传说。
宝印答应了龙王的要求。醒后召集僧人,宣布金山寺 “三禁”:
禁转轮藏,
禁取江水,
禁鸣钟鼓。
先将轮藏移到江南的鹤林寺,又在寺中建了三禁堂以告后人不再鸣钟鼓,最后,在金山寺西边开凿了一口井,取名“龙井”。
寺中和尚笑眯眯的对游客介绍:“'龙井'水与'中泠水',水质是一样的。”
岸上取水总比在江中汲水安全方便,“龙井”水质与“中泠”水也相似,人们喝茶的成本降低很多,就以饮岸上的“龙井”为满足。
久而久之,“龙井水”也闻名了,引来了不少的文人骚客,将岸上的“龙井”与江中的“中泠” 混为一谈,往往饮的是“龙井水”,却在赞赏“中泠水”。
明朝的学士黄淮在金山寺写了“中泠”两字,刻在“龙井”的井栏上。
接着,同知都文奎写了“第一泉”三字,刻在井旁廊壁上。时间一长,两处“天下第一泉”平分秋色,甚至有时“龙井”还占了上风。
寺中僧人也将打井水专卖给茶馆作为副业。
02
第二个故事:
但饮茶行家对茶水要求还是讲究的。
到了康熙年间,大学士赵吉士来到镇江,在金山的七峰阁避暑,总觉得“龙井”水总欠缺点味道,于是组织寺里和尚在午时取中泠泉水。
取水阵容很强大:
算准地方,用四条大船连在一起拼成一个“井”,抵住回流;
用绳吊沉锡桶。下沉十数丈,才拔线提起木塞,让泉水流进木桶之中。
在第三次沉桶入江的时候,突然江波大作,众人赶紧回岸。与和尚一起煮茶喝,茶水清香透骨,简直不像是人间滋味。
这时再取“龙井”水比较,水味果然有不同。
不少天后,大家还想取水,于是组织再划船到江中心,刚停船风浪就把船掀翻,几次都无法停下船来。
有经验的船工说,江底的潜龙不让人再取到水了。
赵吉士把这段经历写进自己的书中。
03
第三个故事:
咸丰年间,文人潘介游金山,看到金山和尚打“龙井”水到茶馆卖。作为内行,他喝几杯茶,就感到味道不正宗。
潘介在游山的时候,遇到一位邋里邋遢的道人,自称姓张,人称“憨道人”。
“憨道人”带潘介到山腰间找到一块古石刻,石刻上有古人记载,“中泠水”的大致在郭璞墓方位,而且注明,取水要在深夜子、午二辰,到江中心用特别工具才能得到正宗的泉水。
憨道人仙风道骨,身上破破烂烂,破衲中有件黄澄澄的宝贝,走起路来“琅琅”响声,憨道人说,这叫“水葫芦”。
——大约有现在电茶壶大小,有壶身、壶盖,葫芦嘴上有颗铜丸。
憨道人对他说:“跟我走?到时候分你一葫芦中泠泉水。”
于是半夜,他俩划一条小船直向江中心的“郭璞墓”游去。
憨道人把船稳在一处地方,潘介借着月光向江水下望,恍然,看到一个大大的石窟。
憨道人取长绳水葫芦投入石窟之中,按下机关,铜丸弹开,装了满满一壶水。
未等江水翻涌,他们赶紧驾船靠岸,拿水煮茶,一会儿水就沸腾起来;潘介拿起憨道人的瘿瓢饮了一口,但觉清香一片。从齿颊间沁入心胃;两三盏后,似乎两腋生风,心旷神怡,感觉就像喝了仙水。
再一回头,憨道人早已不见踪影。
潘介为了纪念这段传奇一样的经历,写了一篇文章,刻在金山脚下的大石头上。
扬子江河床的北移,又过了几十年后,江滩淤积,金山与南岸相接了,原江中的泉一度找不到,失联了。
等再找到这眼泉水,又是几十年后了。
到了清同治年间,由候补道薛书常和署都转庞省山这两个官奉命来修金山的“江天寺”。
这两个官,说是负责搞工程的,却又特别雅,到了金山后,到处找第一泉。
他们问起“中泠泉”,老和尚说不知,旁边一个小和尚也说不知,只知道在石排山的西南处,有个泉井尚在。
薛、庞二位前去查验,结果看到芦苇荡里泉水喷涌如沸汤,水珠高出水面二、三寸,四、五寸不等。
小和尚又说,每到子午二辰更加旺盛,煎取一壶试验与山志所说相同,再用一个大桶装满泉水,投进八十枚铜钱而不溢出,后来换成江水,不到三十枚铜钱就溢出了。
他们认为这无疑就是“中泠泉”了,便命工匠以石块围起来。
几经江水的涨落,泉水再次被湮没了。
直到光绪年间,镇江太守王仁堪到金山查看,重新又在芦苇丛中找到了这眼“中泠泉”,并留下了“天下第一泉”石刻,龙井和中泠之争,才真正平息。
极富传奇经历的两处天下第一泉在陆上汇合,给美丽的金山,笼上一层浓浓的神奇色彩。
有这么句话: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镇江有好茶,又有好水,品一壶名泉泡的茶,喝得不是泉水,品味的是一千多年的传奇和文化啊。
- 来自 江苏省
- 精华 0
- 注册 2005-6-26